-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忠孝两全文化符号――木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忠孝两全文化符号――木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本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前分析
“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的必然,“语文味”概念的生成绝对不是偶然的,正如陈应鸾先生在《诗味论》中提出的观点:“某种理论的产生,绝非由于某些人突然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实践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互文、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北朝民歌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合作学习来了解木兰其人其事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木兰形象家喻户晓的原因,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师:来到绥棱后,我仿佛在《桃花源记》中见过这样的景色。第一个是她的景美――美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第二个是她的人美――美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三个是她的情美――美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我突然觉得我们竟然在桃花源的深处。今天,我们就抛去一切烦恼,学习《木兰诗》一文,来体验人世间的另一种美。
语言之美――草原牧歌的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师:我们看一下课本的预习提示,请同学们用最大、最洪亮的声音读一下。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通过预习,我们已经明确学习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谁来说一下?
生: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生:第二个问题是了解民歌的特点。
师:好!还有没有?
生:为什么这首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师:这一点其实也是她家喻户晓的原因。还有没有?
生:花木兰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对!在预习提示中我们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指向性非常强。带着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读一下《木兰诗》。(1至6组学生分组朗读,其他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师:全篇我们已经朗读完了,明显能感觉到你们的朗读标准就是声音洪亮。文章每一小段或小节,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与声音的高低。
师:许多同学在听朗读的时候露出了微笑!你们在享受阅读之美的时候,是否思考了这首民歌的语言特点到底是什么?
生:读起来十分整齐,让人感觉有韵味。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第三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生:我?X得语言十分质朴。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你能翻译一下这段话吗?
生:木兰的爸爸妈妈听说女儿要回来了,就到城外去迎接她。她的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就在家里梳洗打扮一番。她的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然后把猪羊宰杀了。
师:非常好!你是否感觉到了农家小院里最普通的生活?
…………
生:我觉得这篇民歌非常粗犷,把木兰英勇善战的情景描绘了出来。
师:能跟老师再细致交流一下吗?哪里粗犷?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学生翻看书本,思考。)
生:对偶!
生:排比!
…………
师:我们来看这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一个“旦”、一个“暮”, “黑山”与“燕山”。我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就到了黄河边,我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我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声音。你再往后看,我早晨离开黄河,晚上就到了黑山。两地离得那么远,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是不可能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夸张。)对。还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复踏”,看我(用脚打节奏。)就是―― “击节而歌”。《诗经》里就已经采用这种形式了,农民在田间地头打着拍子,然后传唱出来。所以说读起来觉得跌宕起伏,一唱三叹……
师:《木兰诗》的语言像草原牧歌的声韵,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它的文章之美。看一下《木兰诗》的“文章之美”美在哪里?
文章之美――布局严谨的生动描写,富有民歌味
师:大家打开思维导图,分组研读本课的几个重难点: 一组: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反复、排比;二组:比喻、夸张、顶针、对偶的修辞手法;三组:梳理文章的结构;四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整理出来;五组:总结木兰的优秀品质;六、七、八组:木兰形象家喻户晓的原因。 哪一小组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