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势之使然武汉城市盛衰历史解读
势之使然武汉城市盛衰历史解读
摘要:自近代以来,武汉的几次“崛起”与“塌陷”并不是某种具体原因决定,而是人为作用、国家政策、社会观念、城市管理体制、自然地理与交通、现代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根据它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笔者将这些因素的影响归纳为时势、地势、城市功能演化趋势三个大的方面。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构“九省通衢”“腹地聚散中心”的地理――交通――商贸中心格局,以及沿海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武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武汉城市盛衰; 时势; 地势; 城市功能演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6-0005-07
考察历史,武汉最初主要是作为军事堡垒和政治中心存在的,唐以后其经济中心的功能开始显现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明代中叶以迄近现代,武汉曾经有过三次发展高峰。第一次是明清之际,随着汉口的迅速发展,武汉迎来了其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成为名闻全国的四大名镇之一;第二次是晚清时期,汉口开埠后,武汉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之后又奇迹般地崛起,一跃为晚清洋务重镇,社会经济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成为享誉中外的“东方芝加哥”;第三次高峰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字号大型国营企业的兴建以及“三线”建设对武汉工业和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武汉再次崛起,成为华中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然而,在我们将武汉的勃兴称之为“崛起”时,便意味着其兴盛并不是长期持续的,其发展亦有“塌陷”之时。1984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还位居全国第四位,到2003年武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已经落后至第16位,到2006年更下降至第22位。
武汉的“塌陷”之端倪始于何时?如何理解武汉历史发展中的兴盛和衰落?武汉怎样才能实现“中部崛起”?这些一直让当今武汉人民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也被往昔武汉人所探讨,所追寻。读者诸君如若不信,乾隆时期所修的《汉阳府志》中的一段话可以证明:
汉口一镇耳,而九州之货备至焉。其何故哉?盖以其所处之地势则使然耳。武汉当九州之腹心,四方之孔道,贸迁有无者,皆于此相对代焉,故明盛于江夏之金沙洲,河徙而渐移于汉阳之汉口,至本朝而尽徙之。今之盛甲天下矣。夫汉镇非都会,非郡邑,而火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船泊数千万,九州诸大名镇皆让焉,非镇之有能也,势之使然耳。
乾隆时期,汉口为天下四大镇之首,达到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之鼎盛时期。《汉阳府志》的编撰者在记述汉口的繁华世相之时,难能可贵地思考繁华背后的社会――历史动因,推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在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而存在的传统农业社会,作为“非都会”、“非郡邑”的汉口,之所以发展成为“九州之货备至”的商业中心,直接原因是“盖其所处地势则使然”,深刻原因在于“非镇之有能也,势之使然耳。”
何为“势”?在武汉城市兴衰中发生作用的那些“势”又是什么?
“势”是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即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司马迁在作《史记》时曾提出“因势利导”。刘知几在作《史通》时总结历史发展规律说:“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唐代柳宗元在评论和分析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历史过程时也说这一历程“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强调“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
“所处之地势则使然耳”,“非镇之有能也,势之使然耳”。《汉阳府志》反复强调的所谓“势”,是想表明汉口的兴盛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显然,“势”在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优势,而是指时势、地势和城市与周边地区生态关系与“形势”等因素的复合物,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是历史的机缘出现了。造成这一历史机缘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社会的大背景,以及以木船为主体的水运交通体系,还包括江汉平原乃至整个两湖地区较为富庶的物产所提供的可供市场交换的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清代汉口传统城市发达和繁华的基本条件,汉口独有的地理优势也因此转换为发展优势,形成了所谓的不得不发达,不得不繁华的那种必然的“势”。
宋儒苏洵曾说:“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机。”通过对这“势”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找到了清代汉口发达和繁华的内因,同时也找到了一个解读武汉在近代的崛起和民国中期的衰落,以及当代武汉城市盛衰的视角。自近代以来,武汉的几次“崛起”与“塌陷”并不是某种具体原因决定,而是人为作用、国家政策、社会观念、城市管理体制、自然地理与交通、现代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根据它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的影响归纳为时势、地势、城市功能演化趋势三个大的方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