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燕然典故及其变体形式使用特点分析.docVIP

勒石燕然典故及其变体形式使用特点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勒石燕然典故及其变体形式使用特点分析

勒石燕然典故及其变体形式使用特点分析   作者简介:冯梦琳,中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摘 要:“勒石燕然”典故源于东汉和帝时窦宪立功边疆,并令班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的历史事件,之后在历代中得到广泛引用,以表达建功立业、立功边疆的意义,并出现多种变体形式,这些变体形式在词形、句法和语用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勒石燕然 变体形式 使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勒石燕然”典故溯源   “勒石燕然”的典故源于东汉和帝时,东骑将军窦宪率军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获全胜,窦宪等因此登上燕然山,叫班固作《燕然山铭 ,刻石勒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的《窦宪传》:“(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 ……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窦宪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但与匈奴这一战,结束了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使边疆人民生活得到安定,促进了民族统一大业,其功绩是不可能被淹没的,使得“勒石燕然”的典故为后人传颂,后用以表达立功边疆、建功立业。更激励了许多热血男儿建功边疆、效力国家,成为后人的楷模。“勒石燕然”也以立功边疆、建功立业之意流传下来。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得知,“勒石燕然”作为固定的典故形式首次出现在唐朝阳李延寿《南史》卷七七《列传第六七》“隋军既逼,蛮奴又欲为持久计,范又奏:‘请作一决,当为官勒石燕然。’后主从之。”   二.“勒石燕然”变体形式考察   边疆问题在我国古代就关乎国家的统一安定,但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所以“勒石燕然”的典故形成之后,就有许多欲立功边疆之人引用,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在南北朝时已有“勒石燕然”“勒铭”“燕山石”“勒燕然铭” “勒功”等变体形式,多出现在诗歌、史书中。   隋唐时,“勒石燕然”的变体形式更加丰富,使用数量也大量增加,是其变体形式的“黄金期”,尤其在诗歌中较多使用,有“勒铭燕然”“勒勋燕石”“勒燕然石” “铭燕石”“燕然山”“勒燕然颂”“燕然未勒”等形式,运用较为灵活。宋辽金、元明清时期主要是沿用以前已经形成的典故形式,形成的新典故数量较少,但宋辽金相对来说典故的使用较活跃,不再拘泥于之前的固定形式,使用更为灵活,可以将典故拆开来表达更丰富的含义,如“燕然车骑功”“燕然勒铭”“窦宪勒燕然”等,元明清时期则多使用固定下来的形式。   由于“勒石燕然”与历史环境紧密联系,在国家危难、边疆战乱的年代,有抱负的古人都急于想立功边疆,为国效力,继而在诗歌和文章中表现出来。现在,我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政治稳定,所以“勒石燕然”在现代的使用中较为鲜见。   勒石燕然道,凯归长安亭。(南朝齐?孔稚?《白马篇》)   岂要铭燕石,平生重武威。(唐?霍总 《塞下曲》)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宋?陆游《夜泊水村》)   桓桓大将操兵柄,管此去单于系颈,马到处燕然勒名。   (明?汪廷讷 《种玉记?阃命》)   三.“勒石燕然”典故的使用特点分析   (一)词形特点   “勒石燕然”的变体形式虽多,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多只是从形式上将其换形,所以理解其变体形式的含义时并不困难,它的变形形式特点主要有:   1、换序   不变动典故的原字,只调换一下字的顺序,“勒石燕然”将字的顺序调换,便形成了“燕然勒石”“勒燕然石”两种形式:   宋?吴文英《沁园春》:   贾傅才高,岳家军在,好勒燕然石上文。   清?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   德有亲而可久,教靡远而不遵;燕然勒石,瀚海无尘。   2、省字   后人在引用时省略掉其中一两个字,仍不影响其意义的正确表达。而多数省字是为了诗文的对仗工整,灵活使用。如“勒石”“勒燕然”:   唐?李峤《送骆奉礼从军》: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闺。   唐?皇甫冉《春思》: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   3、换字   另外还有引用者将典故词中的一两个字替换为其它字,替换的字可以与原来的字同义,也可以异义,如“勒铭燕然”“勒功燕石”:   宋?陆游《陆游诗全集?三?秋郊有怀》:   勒铭燕然石,千载镇胡儿。安能空山里,冻研哦清诗。   宋?佚名《沁园春?寿东屏》:   奏捷淮?,勒功燕石,鼓吹凯旋。   其他一些变体则多是将换序、省字、换字结合使用,将关键字词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如“燕然石”“燕然铭”“铭燕然”“勒燕山铭”“燕然未勒”等等。   (二)句法结构   从句法结构来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