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灵魂书写青藏高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用灵魂书写青藏高原   金秋十月,首都北京。我怀着深深的崇敬和仰慕,来到高楼林立的海淀区万寿路28号院,拜访一位用自己的灵魂书写青藏高原的军旅作家――王宗仁。   时光流逝,往事并不如烟。在我乘坐地铁前往王老师家的途中,想起了曾经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8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新兵。高原上艰苦的环境和军营里紧张的生活,让我感到很不适应,心中迷茫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开连队书架上一本名叫《日出昆仑》的报告文学集。在那本书里,一段段朴实的文字、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以及高原军人战天斗地、赤诚奉献、无怨无悔的事迹和精神,强烈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开始逐渐明白了当兵的意义和价值,也记住了书的作者王宗仁。   新兵下连后,我被分到青藏兵站部机关服役,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王老师的作品。《季节河没有名字》《雪山壶中煮》《情断无人区》……我简直不敢相信,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居然有那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心中也很好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王老师如此钟情书写青藏高原,书写驻守在那里的军人?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见到他,一定得和他好好聊聊。   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便实现了。2008年底,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部队组织编写一部反映青藏线30年发展变化的报告文学集,主编正是王老师。当时在宣传科领导的带领下,我来到他的房间。可是见面时,我因为太激动、太紧张,都忘记向他问好。待落座后,我仔细看了看他,稀疏的头发、深深的皱纹、朴素的衣着,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随和。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时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   说起青藏高原,王老师立刻精神焕发,兴奋不已。对于那里,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他讲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充满敬意和怀念;他讲到“唐古拉山战风斗雪”十分骄傲和自豪;他讲到“藏北草原女兵墓”无尽惋惜和伤感……我认真听着,为他对高原的了解、热爱和执着而感染,也终于明白,他为什么孜孜不倦地书写雪域高原,书写身边战友。因为高原是他的事业,是他的情感,是他的生命,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当他亲眼看到一个个战友在身边倒下,当他看到格尔木烈士陵园的墓碑不断增加,内心五味杂陈,不吐不快。他觉得,自己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才能无愧今后的生活。   记不清王老师那次讲了多长时间,或许是他讲累了,或许是往事勾起了他的回忆。最后,他从书桌上拿起一本自己新出版的《藏地兵书》送给我,并签字留念:小陆同志,希望你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那样你就会变得有智慧了。多么深情的嘱托,多么殷切的期盼,我拿起书看了看又放下,紧握住他的手,微笑不语。那一刻,彼此的心里都明白,这些都是因为高原、因为文学。   如今,8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在这期间,我与王老师只是偶尔有过短信联系。一是怕打搅他的文学创作;二是自己没有写出满意的文字,不好意思经常联系他。不过这次我有机会来北京,就想到了要去拜访他。我想看看他的“望柳庄”书屋,想听听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也想代表青藏线文学爱好者向他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当我快到王老师家时,发现他已站在门口迎接了。这令我备受感动,甚至有点受宠若惊。他一把握住我的手说道:“欢迎你,高原来的战友。”是的,“高原来的战友”这六个字,立刻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密切了我与他的关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自从1965年他调离高原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先后多次重返高原,120余次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他常说这样的话:“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拒绝吃苦,不要害怕磨炼,不要逃避困难。”正因为如此,他从18岁到25岁,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高原。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全身心付出,无怨无悔。经历就是财富。高原也锤炼了他的筋骨和意志,给了他丰盈的精神营养,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别的任何地方都无法得到的资源和联想。   在王老师家中,随处可见的就是书。沙发上,阳台边,床头前,处处都是书。这些书中,既有王老师的作品,又有其他人的作品,但一半以上都是关于青藏高原的。我看着看着,心中不禁感慨,这里承载着的不仅是他的文学成就,更是他毕生为之爱恋、为之奋斗的所有。有人说他是“昆仑雪山之子”,有人称他为“青藏文学之父”,而他把这些都看得很淡很淡。他说:“在仰望昆仑中感悟天地博大,在奋笔疾书中叩问生命真谛。对于青藏高原,是因恨而产生的爱,是梦中常常回到的地方,是今生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写多久,但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写不动为止。”   我连忙说:“您现在正是创作的高峰期,我们高原官兵经常能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读到您的作品,大家都说有种大手笔、大情怀、大气魄,振奋人心,激励斗志。”   王老师听后摆了摆手说:“我只是把以前或现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而已。今天的我对于生活感到很自足,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