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成因与对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转新闻成因与对策

反转新闻成因与对策   【摘要】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各式各样的剧情在一篇篇新闻报道中真实上演,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堪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而且,这样的“桥段”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信息与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转新闻何以频现?本文以这两个新闻事件为例,探究反转新闻的成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反转新闻;天价鱼;抹香香;报道规范   一、“反转新闻”有损媒体公信力   自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和河南“抹香香”事件后,“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天价鱼”事件在短短的48小时内出现三次反转。最初,当事人陈岩晒出微博后舆论偏向消费者,一致认为又是一个“黑心商家”。随后,店家称顾客已在菜单上签字确认,并有调查组发布初次调查结果,一夜之间舆论陡转。第二天,陈先生发微博质疑店家说辞,最终调查结果公布,商家确实是“黑店”,民众又一边倒重新“站队”。不管是新近出现的“张国立呼吁加强网剧监管”、“泰国自助大虾”、“抹香香”,还是较早的“成都被打女司机”、“学生扶老人被讹”、“为救小孩被恶犬咬伤”等,类似的新闻反转现象,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简言之,反转新闻就是由新闻事件及其相关报道所引发的舆论,不断随着报道的继续而出现逆转的现象。舆论的转换往往只在瞬间,往往又来回转换,犹如过山车,反复跌宕,一波三折。作为联结事件与舆论的媒体,往往成了关注的焦点,并给受众留下报道不一贯、反复转换的不良印象。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评价不高,是由于在这方面,人们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往十分可怕的后果总是念念不忘。”[1]媒体关于“天价鱼”事件的报道及其后果就是如此。有网友认为:真真假假对对错错就都由媒体去导向了,事实是也变成不是,违逆了普通民众的心理期盼事实;还有网友认为媒体生生把“天价鱼”播成了小品《打工奇遇》的现实版。[2]   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被遗忘,但对报道事件的媒体来说反转这一不良记录,却极有可能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记住的不是某家媒体或某个记者,而是整个传媒界。个例中媒体的不规范报道被放大,买单的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正如“天价鱼”损害的是哈尔滨的城市形象,“青岛大虾”砸掉的是“好客山东”的招牌。可见,尽管反转新闻折射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但就媒体而言,受到重创的则是其公信力。道理很简单,没有谁会相信一个变来变去的媒体。而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媒体报道出现反转?媒体又如何规范新闻报道,减少直至避免反转新闻呢?本文试以“天价鱼”和“抹香香”事件为例,就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我们必须承认事件本身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或者事件真相的暴露有个过程,媒体的报道、还原真相相应也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出现反转现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该如何报道?这涉及到报道规范的问题。就这个层面上而言,仔细分析新闻反转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消息来源单一而又疏于核实;二是缺乏冷静、独立和理性,一味迎合受众心理。   自2016年2月12日陈岩发出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舆论已开始发酵,渐呈鼎沸之势,但这期间仅《南方都市报》14日的报道称已有调查组介入调查并在官微中@黑龙江晨报。15日,除当地媒体外仅见中新网和《新京报》前往哈尔滨调查。事件引起热议后,大多数媒体才开始采访餐馆一方,之前几乎都是援引陈岩的微博作为唯一消息来源。这涉及一个当今比较普遍的问题,即过度依赖自媒体作为单一的消息来源,不去求证或调查便急于报道和评述,一旦消息来源本身有所变化,新闻报道只好被动地随之反转。纸媒出版的滞后性加剧了这一现象。也许新媒体已在澄清、辟谣,而已印好的报纸却无法改变,一正一反,颇具反讽意味。   在速度与公信力的博弈中,媒体为什么选择抢速度而舍弃平衡、求证、核实等基本报道规范和要求呢?这可能与当下的传媒生态有关。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多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困难,举步维艰,求异、求快、求怪成了新闻生产的“新标准”。新媒体自身当然也面临着互相竞争,在技术手段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去拼抢报道速度或“出怪招”。媒体业普遍心态浮躁,集中表现为不愿意去调查核实,甚至文字和编排上都会出现低级差错。如2015年12月1日,“奥马巴”竟然出现在《东南快报》、《今日早报》、《烟台晚报》等多家报纸的标题中。差错源于新华社的消息来源,而这些报纸连起码的校对都没有,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版了,令人啼笑皆非,浮躁心态可见一斑。   至于反转新闻往哪里转,取决于消息源和媒体报道倾向。在几乎都可以做到报道迅速的同等条件下,又如何赚取眼球?今天的媒体实践给出的答案是:迎合社会心理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