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秋感伤美探析
故都秋感伤美探析
摘 要:《故都的秋》寄寓了郁达夫对故都自然风物的眷恋,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以至于让此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美和诗意美。而这无疑与他所选取的带有古典诗歌意味的审美意象及其性格情趣、文人情结有关。本文通过对文中所描绘的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五幅秋色图中的审美意象进行解读,引领学生更多地了解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特色。
关键词:感伤美;审美意象;古典诗歌意味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他用细腻诗意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神韵清绝、素淡典雅的北国秋色水墨画,寄寓了他对故都自然风物的眷恋,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以至于让此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美和诗意美。而这无疑与他所选取的带有古典诗歌意味的审美意象及其性格情趣、文人情结有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文章所描绘的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五幅秋色图中的审美意象进行解读,从而引领学生心醉于美文的意境,更多地了解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特色。
一、审美意象之感伤美
“凡读过郁达夫作品的,谁都知道,他是一个感伤极重的作者。”[1]或浓或淡的感伤情绪,几乎贯穿着他的全部创作。而在其散文中,这种感伤的审美情趣也是随处可见的。郁达夫的美学见解是:“悲哀之词易工”“悲哀之感染,比快乐当然来得速而且切”(《炉边独语》)。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郁达夫在他的散文(包括小说)中,有意识地展示了人的痛苦与不幸,倾诉了人的感伤情绪和悲伤情感。所以在他的纪游散文中,我们除了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笔调外,还能体会到他的感伤情调。在这里,感伤是一种郁积的情感,是一种压抑的情绪。而《故都的秋》中也郁积着这样的情感,折射出淡淡的感伤之美。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样子的?文章一开头他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见,他对故都之秋的感怀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清”“静”“悲凉”。作者体会到的这种清、静、悲凉,乃是来自他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作者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的角度具体描绘了五幅美丽的秋景图: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而这五幅图画所选取的审美意象都饱含着诗意,或隐或现地透射着深深的忧思。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饱饮中国传统的诗学文化,在《故都的秋》中来了一次古典文化审美的倾情释放。
比如在庭院秋景图中,作者笔下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都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借以表情达意的意象,总会让人联想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这些飘荡着羁旅愁思的佳句。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意象本身所带有的色彩都不是明快的,而是朦胧的,稍带一点黯淡的。还有后面写到的“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蓝、白、紫、黑、绿等文中提到的色彩从绘画的角度来看都是冷色调,表现出作者眼中秋天景色的清,自然也说明作者当时的心境亦不是热闹的、轻快的。特别是作者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再如秋槐落蕊图,也是浓浓的秋意与伤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最初以“木叶”这样古朴的姿态出现在古诗中,从登场之时就与悲秋结下了不解之缘。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界之秋,还往往悲人生之秋。于是,杜甫写下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