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生动传播家文化
【摘 要】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对家庭而言,家书是一条独特的纽带,以无声的方式记述着血缘的历史;对国家而言,家书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脉络,用柔韧的力量牵连着民族的情感。选择以家书作为弘扬家文化的切入点,辽宁日报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不仅要留住家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循着家书串联起的线索去探寻那些沉潜在历史深处的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借此走进辽宁人的心灵和精神、伦理世界,感知并传播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关键词】家文化 书信 《两地书》 大型新闻策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媒体传播
《两地书》为辽宁日报2017年度重点主题新闻策划。该策划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目前已推出4期特刊,共72个专版。每期特刊均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出版,旨在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解读和阐释中华民族传统家文化的深刻意涵与现实意义。
策划凭借丰富的内容、创新的表达、融合性的传播,赢得了社会各层面读者的热议和好评。
一、主题重大、立意高远
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是当前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与家文化建设有关的重要讲话,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也指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省委书记李希对辽宁家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提出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辽宁日报一直在深入思考:如何更进一步挖掘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价值,如何更生动地展现家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促进党风政风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如何让家文化报道真正引起读者共鸣,实现入心、入耳、入脑、入行的效果,从而在我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发挥凝神聚力、强基固本的舆论引领作用。
为此,从去年5月开始,辽宁日报组织精干力量展开调研,经过为期逾半年的酝酿、准备,最终,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最能承载家庭情感,最能深刻揭示家文化内涵的一个特殊载体――家书。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对家庭而言,家书是一条独特的纽带,以无声的方式记述着血缘的历史;对国家而言,家书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脉络,用柔韧的力量牵连着民族的情感。选择以家书作为弘扬家文化的切入点,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透过家书看家庭、讲家事、说亲情,力求更生动、更贴近、更深入地展现家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促进党风政风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同时,要循着家书串联起的线索去探寻那些沉潜在历史深处的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借此走进辽宁人的心灵和精神、伦理世界,感知并传播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载体独特、情感浓郁
《两地书》是辽宁日报贯穿全年的重点新闻策划,报道组在出版节点的选择、内容的构思和风格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和精心编排。
在春节前夕推出“望年”特刊,因为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是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传统节日,最能体现家的温暖与凝聚力。该特刊共16个专版,其中既有写于两百年前的具有文物价值的珍贵家书,也有纵贯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各时期的普通人的家书。
在三八妇女节推出“致她”特刊,因为这一天是女性的重要节日,从女性角度来感受家的味道,更能凸显家的魅力。“致她”呈现了12位女性的家书,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女性与家庭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女性在家庭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制作的“咱们工人”特刊,借由一封封两地飞鸿,讲述了十余个真实的工人故事,并串联起一条观察辽宁工业发展历程的全新脉络。
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出版的“写给孩子”特刊,则聚焦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家庭教育。报道组面对面采访了50对父母,面向2500人进行网络调查,从五大主题入手,深入剖析、全面展现了年轻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对教育的思考。
需要强调的是,《两地书》虽然是以人物故事为内容,但它并非就人物谈人物,而是将一个人物置于宏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展开叙述,因此,其内容更显深度、视角更显宽度。比如“望年”特刊中,《那种追思之痛,永远无法抚平》透过叔侄间几封穿越海峡的通信,折射出两岸通邮的变迁和难以割舍的同胞之情;《故乡使我倍感温暖,可亲啊!》从兄弟间的书信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农村的家庭样貌和母亲的重担;《能否像当年一样,就做简简单单的同学?》描绘出上世?o90年代的大学生活和那一代青年的理想与困惑。再如“致她”特刊中,《想尽办法给父亲买几块布料》借一封清代家书,再现了闯关东女性的优秀品质;《首席技术专家学习当姥姥》用上世纪80年代的母女通信,表现出两代女性的不同的人生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