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在济南传播及影响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青年在济南传播及影响分析

新青年在济南传播及影响分析   [摘要]《新青年》创刊后很快就传播到济南。该刊物能够在济南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新青年》在济南的广泛传播对济南的社会、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青年》;传播;影响   1915年9月,被后人誉为进步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正是这份初名《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的杂志的出版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创刊不久即得到济南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为什么这份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杂志能在济南得以广泛传播?这份杂志又对济南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新青年》在济南传播的原因分析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在济南,省立一师和省立一中等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新青年》杂志广为流传。省立一中学生王统照1916年向《新青年》写信,反映该杂志在山东学生中受欢迎的情况:“校课余暇,获读贵志。说理新颖,内容精美,洵为最有益青年之读物。怿诵数过,不胜为我诸青年喜慰也。”赞扬“贵志出版以来,宏旨精论,夙所钦佩。凡我青年,宜手一编,以为读书之一助。”杂志社编者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1916年12月)上专复王统照说:“来书疾时愤俗,热忱可感。中学校有此青年,颇足动人,中国未必沦亡之感……”。我们从济南读者与《新青年》编者的书信往来中可管窥《新青年》在济南传播的程度。五四运动以后,济南进步人士与《新青年》杂志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以经销进步刊物著称的齐鲁书社创办后,《新青年》在济南的发行有了更加稳定的场所。   《新青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能够在济南广泛传播,与济南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所处的便利交通位置密切相关。   (一)济南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新青年》在济南的传播孕育了受众群体   《新青年》在济南得以广泛传播是以其业已存在的受众群体为前提的,济南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读者群体,有一个向往新思想的知识阶层,才能使《新青年》在济南的流传具有一定的社会市场。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特别是新式学堂的创办,是在济南形成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新知识阶层的原因。而济南新式教育体系发展的深层动因则源于济南加速推进的近代城市化进程。   社会历史进程证明,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   素有齐鲁文化之邦的济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聚邑筑城,秦汉以后,历为郡、国、州、府署之驻地。到鸦片战争前,济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阶段,社会经济基础基本上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济南从典型的封建中心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始于20世纪初期,特别是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之后,积极的通商惠工政策,迅速改变了济南城市经济结构。济南商埠开设之初,为吸引各地商业资本,迅速扩大贸易范围,并未立即按照规定设关征税。“商埠之始,首重招徕”,关税“暂缓设立”。这些措施有效地吸引了国外和国内各地商业资本流入内地商埠,促进了济南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济南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变得越来越广泛,外国商品和资本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人才、技术、企业经营理念的涌入,向人们展示了工业文明的魅力,昭示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对济南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客观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广大绅商在振兴民族经济这一良好意愿的驱动下,积极发展近代工业。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仅1904至1909年间,济南就相继出现了泺源造纸厂、金启泰铁工厂、小清河轮船公司、宏济阿胶厂、火柴厂等一大批近代化新式企业。各企业以吸收国外技术、购进机器配合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生产,在此背景下,济南脱离了单纯商业、手工业的经济模式,初步奠定了近代工业经济基础。   济南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而近代教育为其先导。   20世纪初,清政府“废科举,兴西学”。作为县、府、省三级衙署治所,拥有多所书院、私塾以及政府兴办的学堂的济南,在创办新式学校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01年,济南首倡创办了山东大学堂[1],这是清末新政时期全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大学堂。山东的教育掀开了新的篇章。1902年筹建山东师范馆;同年创办巡警学堂、山东武备学堂,在全国率先倡导了地方办新式综合大学、师范教育和专科学校的风气。此后,继任各巡抚莫不以兴办新式教育为要务。1904年3月,王伯安在济南南关后营坊兴办女学堂,设识字、书法、修身、历史、算学等课,“学额费极廉,全恃捐款津贴”,后定名为“第一公立女学堂”。1912年后,在济南陆?m成立了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