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震诗潮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启示
地震诗潮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启示
摘 要:地震国殇之时,全民心痛,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诗作大量涌现,形成了“地震诗潮”。这启示我们:诗歌并未退出公共生活,只是诗人要重新寻找诗歌介入公共生活、向公共领域说话的有效方式。国难过后,未必就会出现诗歌繁荣的景象,但这一次诗歌的勃兴,为诗歌重返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试从观照现实、饱含真情、心怀忧患三大方面探讨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地震诗潮 诗歌创作 观照现实 饱含真情 心怀忧患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沉寂多年的诗坛突然爆发,诗歌如潮水般汹涌在中华大地上。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的博客上出现了大量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诗歌,其他的文学网站、诗歌网站也贴满了哀悼的悲怆诗歌,甚至在一些博客的留言版上也贴满了诗歌。传统媒体也不甘落后,一些多年没有发表诗歌的报纸,也都专门空出了一定的版面,一些诗歌团体和诗歌刊物也组织了诗歌朗诵会和诗歌征文,《诗刊》、中国诗歌学会、《星星》、《扬子江诗刊》等在全国范围内出版了诗歌专辑和诗集。由中宣部出版局组织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已经面世……
地震诗潮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因?它又能对当下的中国诗歌创作带来哪些启示呢?这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观照现实――诗歌创作的回家之路
中国当代诗歌经历朦胧诗、后朦胧诗、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孕育之后,一批年轻的诗人开始在诗坛中崛起。这期间,由于社会更加开放,人的心灵更为自由,加之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破灭,年轻诗人越来越注重对个体生命的体察和对心理潜意识的把握。他们把日常生活、个人情态大量入诗,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心理真实与内在的欲望和野心,但是却忽略了对诗歌的社会属性和现实基础的关照,这使当代诗歌在中国渐趋边缘化。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滋养我们心灵成长的泣血之作日趋衰落,诗歌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有的分量越来越轻。而且,中国当代诗歌的乱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梨花诗”、“裸诵”等相继出现,引起舆论哗然。
2008年的“地震诗潮”一扫诗歌的颓势,可以说为中国的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年轻诗人伊沙、大仙、叶舟、赵丽华、俞强等纷纷登场,诗作紧贴现实,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一段段真情的呐喊通过诗歌这种凝练的语言形式传递表达出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然,地震诗潮的诗歌从艺术上看并非都是佳作,但由于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和民族命运,所以有着巨大而广泛的感染力。
地震诗潮的出现不仅再次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诗歌发展的潜力和趋势。诗歌不仅是诗坛的需要更是人们营造精神家园的需要。人类从诞生以至将来都离不开诗意的追求,而这份追求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现实和社会的关照,因此关照现实才是诗歌的回家之路。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排除一切社会性后剩下的动物性。[1]因此,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现实和社会的。这就要求诗歌必须融入现实、融入社会,与人的本质相互联系,这样,诗歌就会在现实中找回失落的受众,否则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依托,直至走向殿堂,或被束之高阁。
二、饱含真情――诗歌创作的美学尺度
早在二千多年前,庄子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2]抒情言志,无论是古诗还是朦胧诗之前的新诗都秉承了这一血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混乱和揭竿起义式的革命拉开了“第三代”诗歌粉墨登场的帷幕。这场被命名为“后朦胧诗”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些诗人提倡平民意识、“口语化”,使诗歌创作喧哗到了今天。
我们不妨分析一首韩东的诗《你见过大海》。[3]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最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像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是完全被消解的感情,是从前的诗中从没有过的平易感,是一种透着冷幽默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极度敏感。
这首诗只是消解情感的发轫之作,随后这一传统被“伊沙们”继承,至本世纪初,被沈浩波及“下半身们”推向了极端。由此可见,“平民化” 和“口语化” 都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是日常主义写作在处理当下问题和细节上的情感庸俗化倾向。如果诗歌可以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