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女主人公悲剧结局心理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女主人公悲剧结局心理分析

家女主人公悲剧结局心理分析   [摘要]对《收藏家》中女主人公米兰达的突出表现进行举例,采用心理分析的方式深入领会作品精髓。从不同视角审视作品中被同情的女主人公,深入分析其悲剧结局产生的原因。除去绑架者克莱格这一方面的主因,在另一方面借助变态心理学的相关信息分析米兰达的性格根源、非正常表现及扭曲矛盾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悲剧结局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变态心理 悲剧结局 矛盾性       约翰?福尔斯(1926年3月31日―2005年11月5日),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英国作家。但最为批评家和读者称道的还是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相比之下,他的第一部小说《收藏家》(1963)却不太受人关注。《收藏家》一出版即大获成功,成为当年畅销书。小说以第一人称讲一位专门收藏蝴蝶标本,患抑郁症的男子绑架一位搞艺术的女大学生米兰达的故事。小说以米兰达的死和收藏家又多了一个蝴蝶标本结束。关于约翰?福布斯《收藏家》专门评论不是很多,大多数关于作品的评论都集中在男主人公克莱格的变态心理分析上,缺少对女主人公米兰达心理的剖析与关注。以往读过的一些书评,绝大多数将米兰达放在一个弱者的角度、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投以诸多同情的目光。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米兰达的悲剧结局的另一个始作俑者,正是女主人公自己,她人格中的变态心理表现非常隐秘,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因此,从变态心理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的隐性变态表现对其悲剧结局的推动作用,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有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质疑,米兰达怎么会是变态呢?首先我们先从变态心理的概念来看。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变态”这个词只是传统心理学给的诨号,认为意识不能察觉的现象就是变态。按常理,变态是对于常态而言的,正常是相对于异常而言的。而心理学上的变态可以说几乎在“每个人的身上、每种文化中都存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米兰达会存在变态心理表现了。   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各个时代的读者对《收藏家》的解读角度也不尽相同。从一个现代读者的角度来看,将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引入这部作品,可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这部写于1963年的作品在文采上说不上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缜密的情节安排和细致的心理描写。现代看过好莱坞大片的人可能认为,《收藏家》只不过是一部犯罪情节小说,也许谈不上精彩。可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人成为这部作品的追捧者,我认为精彩的变态心理描写是其中最吸引人之处,这部作品中的变态心理描写及其对整部作品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的世界文坛也是不多见的。   男主人公克莱格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心理变态者,作者赋予他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外表、再平凡不过的地位。这位小镇上不起眼的小文书自幼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冷漠、封闭,然而由于一次意外的中奖使他成为富翁,他辞去工作,在偏僻郊外买了一所隐蔽的带地下室的古宅。然后,他像捕捉蝴蝶一样把窥视已久的美术学院学生米兰达绑架,最后米兰达因为终日不见阳光,加上肺病延误治疗而香消玉殒。克莱格悲痛之余,又开始了对下一个目标的“收藏”。看看整部故事的简述,就像是克莱格主演的电影,米兰达只是配角,可作品本身采用了两段式的描写手段,分别对两个主人公进行了相同篇幅的自述性描写。那为什么,克莱格就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呢?因为他外表平凡,变态表现明显,这种强烈的对比加深的读者对他的印象。女主人公就不一样了,她的社会地位显然要比男主人公高上一等,在当时属于上等社会,她自然有一种富家小姐的优越感。以现代社会的眼光看,这种优越感是畸形的,而在小说里,它是致命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小说中是哪些行为暴露出米兰达的变态心理。      一、骨子里的上层社会优越感       米兰达通过对克莱格的第一印象就断定两个人的阶层不一样,“他和姑娘从未有过接触,至少没有接触过我这样的姑娘”。在她的心里认为和她这样的姑娘交往接触是一件值得炫耀和称道的事情,是身份的象征,内心的潜台词充分暴露了她的阶级观念。而且她认为“他命中注定是个受嘲弄的贱货,显得那样卑微”,称呼克莱格为“凯列班”(莎士比亚《暴风雨》中野性而丑陋的奴隶)。   米兰达在对克莱格的描述里使用了大量的反语,比如“好青年”、“受伤害”,她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她认为弱者的暴虐最可恨,平庸的人是文明的祸根。她通过绘画打发时间的同时,也不忘比较两人的巨大差异,她会为克莱格不懂艺术而更加瞧不起他,当着他的面撕掉画好的作品,这不能说这不是另一种心理上的虐待。这种强烈的阶级差异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瞎子,没有鉴赏力,另一个世界。”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