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候文化专题读写价值思考
物候文化专题读写价值思考
【摘 要】物候背后是博大精深的物候文化。教师可以通过持久深入的系列化专题读写,踩着时令教语文,带着花木进课堂,让身处城市化、虚拟化生活之中与自然渐行渐远的现代学生,触摸语文学习的温度,细嗅语文学习的味道,欣赏语文学习的色彩。“物候文化”专题读写,让语文学习更接近自然,更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馨香。
【关键词】专题读写;物候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13-02
【作者简介】朱红梅,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有“物候专题”教学,笔者曾参考了很多的教学设计、听了许多节课堂教学,总感觉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而且值得一做。于是,笔者在闲暇之余做起了物候方面的资料收集与分类整理等工作,并且尝试着用零碎时间,带着初一学生进行物候文化的专题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感物候不仅是一门综合地理、生物、气象等多个领域的跨界科学,而且与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物候文化的引领下,教师可以通过持久深入的系列化专题读写,带领学生触摸语文学习的温度,细嗅语文学习的味道,欣赏语文学习的色彩。
一、物候知识背后是博大精深的物候文化
物候学专家竺可桢先生认?椋阂磺写笞匀坏南窒缶褪俏锖颍晃锖蜓Ь褪羌锹贾参锏纳?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观察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并以此来研究如何安排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其实,物候学的研究价值不仅表现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上,还表现在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上。
“物候”这个词语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文化色彩。在我国,“物候”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简文帝的《皖春赋》,赋中说:“嗟时序之回翰,叹物候之推移。”其实,在“物候”一词出现之前,人们早已有了“物候”的概念和认识。例如“春”“秋”两字的来源就与物候息息相关――甲骨文的“春”字像树木抽出的柔枝嫩叶,《说文解字》解释为:“?N(春),从?H(艹/草)从日,?H春时生也;屯声。”在小篆中,形符是“?H(艹)、日”,声符为“屯”,取“草木在太阳下萌生即是春天”之意;而“秋”字,《说文解字》解释:“秋,禾?Y孰也。”甲骨文的“秋”则像一只蟋蟀,因为古人发现蟋蟀是在秋天鸣叫的。春天树木抽枝条,秋天禾穗成熟、蟋蟀鸣叫,古人就是根据这些物候现象,构造了“春”“秋”二字。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为了掌握农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编制了物候历。西周时期的《夏小正》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了,该书不仅把物候与农时联系起来指导农业,而且对草本、木本植物有细致的观察记录;“四月秀?@”“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这些来自《诗经》的诗句,既是对各月物候的生动描述,又把物候指示农时、安排农事的生活以诗歌的形式记述下来;到秦汉年间已确立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更是成了人们认识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安排衣食住行的重要知识体系。南北朝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理论、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徐霞客的游记,都标志着我国物候学研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渗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带来丰富多彩的物候文化。比如,候鸟的来去不仅让人们知道季节的变化,也引发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游子迁客的思乡愁绪。于是,各种借鸿雁这类候鸟来抒情的诗词歌赋应运而生,而鸿雁这个普通的物候便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再比如,冬至不仅是物候学中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动,关于冬至的谚语、诗词更是举不胜举。
二、物候文化让语文学习接地气
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里如此深情回忆自己的读书往事:“《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千家诗》中的山川气象、四季风物就是物候,于漪老师因为了解这些物候,所以能从《千家诗》中读出美丽,品出情味,悟出神韵。
但是,笔者在带着初一学生学习《往事依依》一课时,发现:学生虽然也明白文中引用的诗句哪些是写春天的、哪些是写冬天的,可对诗句中提到的“榴花”“梅花”,却知之甚少。整个班级只有两个学生曾细看过石榴花但让其描述却又描述不出。学生连花树都不认识,又何谈对花树之美的感悟?没有对花树之美的感悟,又如何能理解于漪老师读《千家诗》的情味?
不仅如此,笔者所做的关于物候文化的小样本调查也显示:相当多的学生对物候知识知之甚少,比如,超过90%的初一学生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歌”。至于不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