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爱这土地音乐分析及演唱
我爱这土地音乐分析及演唱
摘 要:通过对艾青的这首诗的分析和根据诗创作的歌曲的音乐分析,提出演唱上怎样更好地演绎该作品。
关键字:诗; 音乐; 演唱
一.关于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的分析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县人,他的诗作以最属于自己也最属于时代的独特语言与姿态,抒发着中国大地的永恒苦难与深刻悲哀,宣告着他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至死不渝的挚爱和对真善美的坚贞追求,成功地建构起一种真正代表现代新诗审美发展趋向的整合诗美品格。由此他被誉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位标时划代的伟大诗人。
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自喻为一只鸟,表示要用嘶哑的喉咙不倦地为祖国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而深情歌唱。即使死了也要整个献给祖国---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往情深地抒发了对祖国和民族忠贞不渝的爱恋。这首朴实平易的诗作象“誓词”一样严肃,象热血一样激越,猛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鼓动起人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作呈现出一种内在情思的忧郁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其忧郁情思的坚实根基。这忧郁是崇高而悲壮的,它已被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伟大时代感与忧患意识所渗透,因而并不见丝毫的灰心沮丧,而是表现出一种深沉坚强的力量。
艾青是一位集聪慧的画家、激情的歌者、沉思的哲人为一体的诗人,他的诗作动态地聚合了写实、寓理、抒情、象征等多元诗美个性,把中国现代诗美品格推向了真正的成熟。他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里,他运用了拟物、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中,注入丰富的社会意蕴,融进深沉的主观感情,有效地拓展了诗作的诗美空间---一个能超越表象,充满了内在寓含的想象空间;一个能传达激情,充满了交感共鸣的情绪空间;一个能输送人生信息,充满了理性思索的意识空间。从而赋予诗作以深邃旷远的艺术魅力。
二.陆在易《我爱这土地》的音乐分析(以女高音谱例分析)
㈠引子部分(9小节)
引子一上来(1―2小节)就把贯穿全曲的主题呈示出来,音区较高,把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在的挚热的感情很好的表现出来,左手流畅的主和弦的分解爬音进行,使我们感情的涌动。第6小节为第5小节的低八度模进,由Ⅵ级和弦进行到Ⅱ,最后半终止在Ⅴ和弦上。
㈡第一唱段(10――50小节)
对于诗的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曲家则用了变化反复的两个乐句,第10至14小节为一个乐句,结束在属七和弦上,而15至19小节的这个乐句,则是结束在主和弦上。钢琴伴奏为分解和弦的快速爬音进行,推动曲子的发展。后面四个乐句对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刻画是全曲的高潮,情绪由之前含蓄地变成了爆发式地表达,并且是越渐高涨的,。这里我们在来看伴奏部分,首先,从20小节开始,出现与之前不同的节奏型和以底音的八度开始的进行,表达出感情的激愤。其次,爬音进行的跨度明显拉大,更明显的表现出情绪的激昂,并且伴奏部分出现了暂时的离调,至32小节回到正常。从33小节对于“风”和“黎明”的反复,在34小节,全曲最高点,纵向和弦和保持音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强调这种制高点上的情感,用了重属和弦。这之后的钢琴伴奏部分和竖琴有几分相似,给歌者也给听众提供了一个动感的美妙画面。
41小节开始,是诗的最后两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感情与之前有转折,如果先前是嘶声力竭,那么这里就是发泄过后的平静。从41一直到50小节,钢琴伴奏部分都是纵向和弦,给演唱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50小节,虽然歌词在这里结束了,但通过主和弦三连音的使用,音乐继续推进,很好地引出思潮澎湃的中间过度段(51――62小节)。
㈢过度段
过度段很明显仍然沿用那个“主题动机”,但之后(如52小节,用大跨度的分解和弦爬音进行,把旋律线拉开,有一种澎湃、一种大气。56、57小节,着重音,柱式和弦把极度的悲愤、挚热的感情表现出来。此时过度段一系列的离调也告一段落,回到原来的降G大调。结束原来的澎湃悲愤,音乐在高音区开始流畅、轻巧起来,为后面的第二唱段的开始做了铺垫。
㈣第二唱段
第二唱段,从63小节开始,音乐直接进入A大调。给人一种幻想般、遥想式的意境,象是鸟儿的重生。但与第一唱段所不同的是,在钢琴伴奏部分,前者只给出和弦分解的爬音,而这里除了左手的流动爬音进行,右手也给出来纵向的音程,在幻想般、遥想地同时仍不忘一份对土地坚定的爱。通过69小节的和弦过度,又回到了降G大调。73小节,第二唱段的高潮,钢伴音型完全改变,下行分解和弦的使用,形象的刻画出暴雨、狂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