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明探索――打造中国人眼中人文世界
文明探索――打造中国人眼中人文世界
“从明年开始,哪怕治不成病,我也要订阅你们的杂志,让这份好杂志伴我终生,我的生活已离不开这份好杂志!”――这是一名身患重病的中学教师给文明杂志社来信中的肺腑之言。这位病重的教师也许不知道,从2001年12月《文明》正式创刊,文明杂志社也是在与各种困难如资金、技术、人力等的不懈抗争中艰难前行的。支撑着他们的,除了数以万计读者的深切期待,还有一种精神力量――打造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品牌!
“打造中国的国家地理”
在报亭、书坊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杂志前驻足时,我们或许不知道,在这个杂志的海洋中,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有的高品位、国际化的品牌杂志却寥若晨星。《文明》堪称是这稀疏星群中的超大星体。
传媒圈里都知道,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娄晓琪做事追求完美,对事业非常执著。他因攀登珠峰采访、首创“公厕革命”和“文明工程”而广为人知。我和娄晓琪是多年朋友。记得很早以前,他就曾举着一本原版的美国《国家地理》讲:“如果条件允许,我一定要作一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人文杂志,打造中国自有的国家地理品牌。”《国家地理》是美国期刊的奇迹,是世界人文杂志的里程碑。美国前白宫发言人佛莱舍曾说过:“我们的好多位总统都曾公开地讲他们是读着《国家地理》长大的。在美国许多人都以长年阅读《国家地理》来展示自己的文化积累。”
打造中国的国家地理,打造一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一流水准的、综合性的视觉人文杂志,这是中国传媒人的梦,也是一面唤醒和凝聚中华文明智慧的精神旗帜。从2001年《文明》试刊时起,就有一批多学科背景的学者自愿组成《文明》的编外智囊团,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学识,为《文明》独特而权威的表达注入活力;有一批优秀的采编人员,放弃更加优厚的报酬、义无反顾地汇聚到《文明》编辑部。
2001年初冬,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主办的《文明》杂志如同初生的婴儿呱呱坠地。捧着这无数传媒人用心血凝聚成的《文明》创刊号,那上乘的文章,撼人的图片,精致的装帧,以及那冰冷的感觉。它预示着《文明》的成功,也预示着《文明》要经历更多挫折、困境后的另一种成功,抑或失败。
从那时起,我关注着《文明》的脚步,从一期一期的刊物,到一本一本的《文明》系列读物,从经费的筹集到选题的策划,眼看着,娄晓琪和他的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眼看着《文明》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在《文明》的世界里,每期的卷首,邀请大家主笔探讨一个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话题。每期的特别策划,多角度展现人类文明的不同侧面,东西方文明背后的故事沿着时光走廊悠悠传来。特别称道的是,《文明》摄影师精于用镜头语言叙述人文情感,告诉读者异域他乡的真情实景。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文明》。
正如有人所评价的“从第一本《文明》诞生,变化的是内容,恒定的是秉持展现‘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的品性。《文明》伴读读者,穿越厚积千年的历史长河,采撷辉煌瑰丽的文明典章。”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高级副总裁特伦斯先生在2002年访问文明杂志社时,连用了两个“没想到”。──“你们的杂志令我们感到吃惊,没想到第一年就这么成功,没想到仅一年就达到与我们相当的水准!”
佛莱舍看到《文明》杂志后连用了两个“吃惊”。──“我非常吃惊于中国人能办成这样的杂志,更吃惊于中国人有这么高的文化消费需求!”
谈到《文明》的发展,娄晓琪说:“《文明》作为一个中国的探路者,要研习《国家地理》的风格,但必然坚守属于自己的特质。《国家地理》是西方人看世界的视角,《文明》要呈现的是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
《文明》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
很多人接触《文明》杂志,是从阅读她的“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开始的。2001年7月《文明》杂志试刊时,恰逢北京申奥成功,文明杂志社由此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2004年7月,为纪念雅典奥运火炬接力到京,他们出版了《奥运圣火照北京》珍藏特刊;2005年8月,出版了《奥林匹克与中国》珍藏画册。2006年10月,又出版了珍藏特刊Ⅲ《奥林匹克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均永久收藏。
这些珍贵的图册,是文明杂志社情系奥运的结晶,也是北京为世界人民奉献的奥运礼物。《文明》杂志创刊3周年之际,罗格和萨马兰奇分别写信表示祝贺,并感谢这本中国的杂志为传递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价值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奥林匹克与北京》出版之际,罗格又盛赞《文明》杂志出版奥运系列特刊,使全世界人民得以了解并探索长久以来中国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友谊、和平及普适性的价值所做的承诺及贡献。萨马兰奇在序言中写道:“通过新出版的《奥林匹克与北京》特刊,著名的《文明》杂志将邀请我们共同分享2008年‘新北京、新奥运’的愿景。文明杂志社‘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