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园会一部伦理学和美学悲喜剧意义上人性解构之作
园会一部伦理学和美学悲喜剧意义上人性解构之作
摘要:对于人之本性这一哲学命题的研究古今中外就已有之。在对新西兰女小说家凯瑟林?曼斯菲尔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园会》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对其中所蕴涵和揭示的人性哲理加以诠释和解构。
关键词:人性;悲喜剧;解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5―0065―02
一、曼斯菲尔德其人及其代表作
凯瑟林?曼斯菲尔德于1888年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一个富商之家,在不幸于1923年英年早逝之前,她已经出版了《在一家德国膳宿会馆里》(1911)、《序曲》(1918)、《幸福》(1920)及《园会》(1922)等短篇小说(集)。由于她的家庭背景、身体状况以及身为女性的特点,尤其是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弟弟在战场上牺牲,自己又身患顽疾)加之又身处异国他乡,所以,她小说的题材就离不开“生活中的碎片”(slice of life)(Holman)和对家乡、亲人及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眷恋,《园会集》就是这种题材的作品之一。
二、作为一个短篇故事的《园会》
严格说来,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短篇故事)往往通过一连串行动或者是在(主人公)受到压力的情况下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当读者逐渐开始了解主人公(有时是一种情境)的本质(詹姆斯?乔伊斯称之为“对事物本义的顿悟”epiphany)时,所讲的故事要达到的目的;然而,(短篇)小说往往展示由于行动和事件的影响主人公的活动是怎样展开的。”(Holman)因此,短篇故事中主人公“对事物本义的顿悟”是作者通过回答“人是什么以及他的最高利益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揭示的(Eastman),即通过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并借助作者的叙述方式,包括叙述视角、情节发展速度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来实现的。毕竟,文学是人学。那么,《园会》的故事情节又是怎样展开的?
《园会》的情节结构并不复杂,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通过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劳拉的所看、所想和所言把两件性质截然不同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一者为属于上流社会的谢里登一家正在为举行颇为壮观的花园茶会而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一者是赶车运货人斯科特的坠马身亡、撇下妻子及五个孩子所带来的悲惨不幸和无以为助的凄苦情境。
一方面,“在某些小说里,情节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客观情节―目前的真实情况;主观情节―主人公所认为的情况。一般来说,利用小说中的秘密、阴谋诡计和惊奇效果的小说依赖于对客观情节的隐藏。而作为读者来说,尽管他对所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充满好奇,但是他还注定要紧随小说家明确设定来吸引他的主观情节。主观情节的主要步骤通常要求要么发现隐藏情况的蛛丝马迹,要么通过主人公所采取的策略来掌握他到目前为止所构想出的困境。”(Eastman)另一方面,作为文学作品范畴的短篇故事或小说,其特点一般注重在情节结构上依靠倒叙、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来制造悬念以对读者产生“惊吓中的期待”(frightened expectation)的效果,从而让读者自己来回答“这是谁干的,干的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干的”这个问题。为此,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发生的全过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等)的构成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但《园会》并没有在此方面大肆铺张,而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把一大喜一大悲的两件巧合事件通过女主人工劳拉对其态度(喜―同情―悲―送剩食的具体行动)串联了起来,从而造成以喜庆的场面开始以悲怆的场面结束的总体布局。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是期望的不断产生和破坏,是一种经常和偶然、规范和偏离、常规化的模式和戏剧性的陌生化等综合的相互作用。”(伊格尔顿)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为了刻画主人公劳拉性善的一面,运用了对比及细节描写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发生戏剧性的高潮突变,借此细腻而逼真地描述主人公劳拉周围的人对斯科特一家悲剧的不同态度,即展示了人们本来的面目。毫不夸张地说,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劳拉是相当“丰满的”。因为无论何时为了通过塑造一个角色来谋取读者的极大同情心时,这个角色的某种程度上的丰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处于动态之中的。相比之下,除了劳拉之外的其他次要角色却是“扁平的”,因为他们“或许代表某个社会或经济阶级,一种美德或蠢行,一种基本的气质或世界观,”而且总是“处于静态之中的”(Eastman)。而曼斯菲尔德对其中人物的刻画正做到了这一点。曼斯菲尔德的另一个写作风格就是通过对叙述视角的选择来揭示其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般来论,对同一个事件,无论其呈现的是悲剧意义,还是喜剧意义,审美主体所彰显的审美唯度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不同的具有该民族特性的东西进行审美体味时,有一点却是相通相融的,即喜则喜,悲则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