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启示启示

启示启示   “少顷,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11册)   对于文中的“启示”,语文老师不能不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启”学生,突破难点悟得“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一贯的“启”法,一不小心还能“启”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在“民主”的课堂上,老师有时能赞赏、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不过,在作业本里,试卷上,老师就没那么宽容了,任何独特的感悟不能游离于标准答案。要在两个学时里教完《山谷中的谜底》,至少达成3个教学目标,是有点为难老师了,只能剥夺学生的课外时间,用大量的“练习与测试”弥补课堂的不足。所以,对于这么重要的“启示”一般采用灌输法,直接了当、干脆利落,作业正确率高;有时“启”一启,“示”一下,心血来潮,象征性地“新课程”一个环节。   小学课文里的“启示”,学生能悟到多少,是因人而异的,这无法统一。而且,好多“启示”是启示成人的,拿来教训孩子,或者想从小“渗透”些什么,都无异于缘木求鱼。学生除了多背一条“启示”应付考试,恐怕没有其他的意义。《山谷中的谜底》中获得启示的是两个旅行者,想来应是成人,在发现中顿悟到了“启示”。可以说,这个“启示”是他们观察、发现、思考、讨论的结果,因为有了过程和实地的氛围,这个“启示”是刻骨铭心的。当我们把两个成人辛苦得来的“启示”通过两节课教给学生,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为学生能“悟”到些什么,无非是让我们的孩子“少年老成”。其实对于“启示”,我们不妨“不求甚解”。   和《山谷中谜底》里赤裸裸的“启示”相比,文本里更多的“启示”一般藏在文字的后头,和学生玩游戏。《学会合作》(苏教版11册)像一个很有级别的干部“传达”“启示”;教学目标之一是找“启示”: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但要学生“团结协作”,还要“自我牺牲”,真够难为他们了。遗憾的是,文本里有一个小小的漏洞:   “一个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小口瓶里,放着7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这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他请学生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实验即将开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瓶口上。哨声响了,7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才用了3秒钟!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位外国专家连声说:‘真了不起!真了不起!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至多逃出一两个人,多数情况是几个彩球同时卡在了瓶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   一个小实验能洞察到人的精神?这样的联想过于丰富了。这只能说明,在这次实验中,他们想到了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以小见大,没有必要,现实生活中,国人是否有“可贵的合作精神”大家心知肚明。然而,编教材的不干,建议“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领悟做这个实验的外国教育家最后说的一段话”。因为“说明那些地方的孩子,缺乏中国孩子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更加显现出中国孩子品质的‘了不起’与‘可贵’”。我们就这样让学生领悟“启示”?这样的“启示”是赤裸裸的灌输。   有时,文本是亲切的,我们的老师和编者非要启示学生。我们的语文变成了“启示”语文,只要是课文,非要挖掘“启示”,然后启示学生,不管学生是不是愿意被启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船长》《飞向月球》,作者实在是不愿教训学生,一本正经地“启示”学生,然而,好事的编者与老师受“职业病”的影响,习惯性地“启示”学生。其实,学生能否真正受到启示,和学生的经历、生活经验、领悟能力有关,更多的时候,启示,是一种机缘。强扭的瓜不甜,为赋“启示”强启示,只会让“启示”变霉发馊。真正的启示尽在无须启示中。   《埃及的金字塔》着重介绍了金字塔的形状以及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和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编者和老师一般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体悟“启示”: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课文最后一句说:“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这只是金字塔的一面,成为历史遗迹的一面;当年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的梦魇,是法老残暴、疯狂的如山铁证,“高146米多”、“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多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从这些语言材料里,我首先看到的不是什么“宏伟、精巧”,而是“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