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鹭江报对厦门社会影响
鹭江报对厦门社会影响
[摘 要]通过走访福建省图书馆古籍部和闽清县图书馆,阅读原版《鹭江报》和相关的地方志文献,对本报的内容体系进行相对客观的记录,进而反思近代报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对于现在研究近代报刊提供一些史实资料。
[关键词]鹭江报;内容体系;社会影响
《鹭江报》是厦门首家近代报刊,对厦门地区的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东学西渐,成为厦门当时与全国各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之一,对于我们现在研究近代报刊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据笔者调查,目前还没有多少文章对《鹭江报》作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有提到《鹭江报》的文章,主要以研究近代报刊或者区域性报刊为主题的情况下对其一笔带过,没有作深入研究,因此笔者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着重从历史学和图书馆学的角度对《鹭江报》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反思。
1.《鹭江报》的内容体系
1.1概况
《鹭江报》是厦门首家近代报刊,于1902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厦门出版。创办人是英国牧师梅逊?山雅各,初时报刊地址设在厦门市区,后又迁至鼓浪屿鸡母山。《鹭江报》最初9人,后陆续增至13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我们熟识的连横,连战的祖父,他是最晚加入的[1],办报的主要人物除了总主笔、总经理山雅各之外,还有12位编辑部成员,具体是:
雷崇真、林砥中、连横、冯宝桢、徐友白、周之桢、马约翰、胡修德、郭子颖、陈梦坡、汪荣秋、卢戆章。[2]
办报的班子,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人:一是厦门当地的知名人士,二是厦门及闽南各地的基督教牧师或教士,三是受聘的知识分子。[3]这三类人的存在,使《鹭江报》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鹭江报是一份旬刊,十天一期,每期一册,以线装成书的形式,属于普通古籍。连史纸素有“寿纸千年”的美称,纸白如玉,厚薄均匀,并且不易褪色,作为《鹭江报》的载体,可以增加外观的美感以及刊印的均匀,有利于抵御因辗转运输与长期阅读中而导致纸质褪色,也有利于保存;铅字印刷不仅字型美观、字迹清晰,而且克服了雕版印刷的诸多不便,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增删字词,而且便于大量印刷,成本相较于雕版印刷要便宜。鹭江报从创刊到停刊,共经营了四年时间,创刊90期,后来因为刊载金门教案一事,英国领事馆胁迫厦门地方政府将报馆封闭。
1.2具体内容
鹭江报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从上层士大夫的奏折,到底层百姓的社会见闻,使文化不再只是贵族以及官宦家庭的专利。以第二十五期为例,从内容上可以看出《鹭江报》的经营方式以及编辑撰文的侧重点,这期的编辑有林砥中、Elitor等人,正文部分有28页,总字数约两万五千字,正文部分有“论说”、“上谕恭露”、“紧要奏折”、“中国纪事”、“外国纪事”、“汇论”、“名家谈丛”、“西文译编”、“路透新电”、“闽峤琐闻附录”以及“告白”。
1.2.1论说
“论说”下有三篇文章,分别是中国编辑林砥中的“论力”、英国牧师山雅各的“论报馆访事之关系”和“英富商荷君尘傅”,在“论力”中有提到“支那前古世界吾姑不论,请论中古近古周秦以下之民族皆盗力所管辖也,若刘邦若李世民若赵匡……日本之维新也为泰西诸国所贱视……法之困于普也,普皇重起赔,欲绝其生机,及法人提醒志气,卒报普之深仇,昔何其衰,今何其盛,曰惟力之故”[4],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林砥中是鼓励国人通过暴力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并且认为曾经的洋务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好言公理好论公法”。在“论报馆访事之关系”中,洋牧师对于中西的报馆作如下描述:“华报选用访事不甚着想,意每致滥竽,此中西报体优劣所由分也”[5],可能有些炫耀之意,但也说明了我国对报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制度亟待完善,报刊编辑人员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是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造就的。
1.2.2闽峤琐闻
“闽峤琐闻”作为附录,它主要是记录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的民风民情,内容丰富,按照地区进行收录,涵盖有社会治安、税收走私、疫情防疫、社会奇事、育才选才、外事活动、政府文件、文化教育、封建迷信。例如二十五期中记录的封建迷信的“丁祭遇雨”:“漳郡自正月以来多情少雨,不料前日丁祭之时衣冠济楚,方行跪献,忽大雨倾盆从空而下,各官猝不及防,以致奔避,恐后不复升降如仪矣”[6],还有海关近况:“石码海关向来积弊甚多,兹经省垣特派干员查办实力……”,一般每条记录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大约30到40字之间。
1.2.3广告
在正文之前,还有一些本报馆的事项说明,有“本埠售报处”、“外埠寄售”、“告白价目”、“本报价目”、“鹭江报癸卯年发行广告”,从这些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报的近期活动以及一些政策。其中“本埠售报处”包括两个地方,即厦门鼓浪屿鹿耳礁本馆与卖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