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古城资源,发展“会馆经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依托古城资源,发展“会馆经济”   摘要:古城扬州的大街小巷中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会馆和各类经典民居。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的会馆和经典民居都面临着破损严重、保护修缮资金缺乏、居住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古城扬州正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古城会馆和经典民居可持续保护的新途径,使得既能保护古城风貌,又能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高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既能实现历史资源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式转型发展,又能保持古城特质,凸现古城的个性。   关键词:会馆;古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会馆经济   中图分类号:G623.41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地方性的同乡利益整合组织。它以地缘为纽带,是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最初创立会馆的初衷是“敦乡宜,叙桑梓”,是一种既非权力机构,又非经济实体的边缘性民间自治组织的活动场所。[[1] 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中国会馆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2-3][1]会馆从明初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到清末民国时期始趋衰弱,传承至今600多年,依然在海外华人中沿袭、演化,且勃兴不衰。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作为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工商城市,有“东南第一商埠”之称,在盛清时代更有被列入世界十大城市之美誉。由于濒临古运河,扬州古城曾是商旅辐辏,会馆林立。扬州古城现今保留着众多的工商会馆,如山陕会馆、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和众多经典名居(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这是古城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会馆和名居都面临着居住破损严重、人口密度大,使用单位和个人不够重视或无力修缮等问题,有些会馆和民居建筑又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面临着不能轻易开发,缺少维护修缮基金等问题。   保护这些历史遗存,也是对古城历史文化信息的保存,对城市历史记忆的保存。任何历史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被人们所感知、所体验、所消费,它的财产化属性就没有表现出来,就不能成为有形的、可度量的文化财富。扬州市政府提出了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古城保护理念方针,“保护是前提,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大的保护”[[2] 季建业.扬州古城保护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7):30-33][2]。如何既能维护古城特色,保护古城风貌,又能够高效合理地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既能实现历史资源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式转型发展,又能保持古城特质,凸现古城个性。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古城会馆和经典古民居建筑的可持续保护新途径,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真正的文化财产,全面展示其大众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发展符合扬州实际的会馆(所)经济当是古城保护措施中对古建筑的维护与利用的一次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扬州发展会馆(所)经济的资源优势   “扬州为南北通都大邑,商贾辐辏,俗本繁华。”[[3] 碑刻:《建立岭南会馆碑记》,现存于扬州仓巷小学][3]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盛清时代的扬州成为中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基地和南北漕运咽喉,扬州达到了当时中国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巅峰。交通的便利,经济文化的发达和昌盛,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留下了太多的资源禀赋。这也为发展现代会馆(所)经济提供了诸多的资源和便利。   1.坐落在古城大量的会馆和经典民居建筑   明清时期,扬州最大的商业是两项:一是盐业,二是南北货。当时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国家盐业政策,来自陕西、山西、安徽、湖广、江西等地的商人,纷纷来扬经营盐业和南北货,应运而生的同乡利益组织――会馆,为他们商业交往互通声气、联络乡谊发挥了功能作用。当时分布于城内的主要会馆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安徽会馆、岭南会馆、浙绍会馆、嘉兴会馆、山陕会馆和安徽旌德会馆以及各类专业会馆等。据笔者初步统计,目前,有文献资料可查的各类会馆和公所约有近50处,有历史遗存可查的约有近30处。   提到扬州的住宅建筑,唐人姚合有诗“园林多是宅”,意即扬州历来有造园的传统,使得扬州“城中宅畔,皆设园林”。据《扬州行宫名胜全图》的统计,在扬富商共建栋廊5154间、亭台196座,[[4] 吴建坤.老房子――民居[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前言)][4]以致清人刘大观评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的美誉。当年的扬州富商们所造的宅园如今已成为中国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有的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古城东南沿古运河一带,即今南河下、北河下、东关街附近,“殷商巨族,高楼宅第,道衢夹道,?a?_市桥”鳞次栉比。更有扬州历史上人文荟萃,古城街巷中也散落着众多的历史名人故居。   这些众多的会馆、公所、园林、名人故居等古建筑,如颗颗蒙尘的珍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