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麦田里守望者原型解读
麦田里守望者原型解读
摘 要:纵览对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语言、叙事特点、主人公精神世界分析等方面。作为20世纪一种很重要的批评派别,原型批评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阐释人类的行为活动。本文运用原型理论解读被公认为“现代经典”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期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作者原型;语言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原型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05-02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一部“现代经典”,其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位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因不满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态度,不愿与一群“假模假式”的伪君子同流合污而没好好读书,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小说主要讲述了他在纽约的流浪经历,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他矛盾、苦闷而彷徨的内心世界。
研究者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批评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各种新的理论不断产生,研究者分别从后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读。但是,国内学者从原型批评方面对作品的解读较少,主要有胡亚敏结合人类学、神话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的解读。本文将从作者原型、语言原型及人物、主题原型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原型。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而关于无意识,荣格又进一步将其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的人格和我们的生命之“根”,它在无形中把我们同远古的祖先联系在一起,把现代文明人的精神生活同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联系在一起。而集体无意识的主要载体就是原型。原型还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情感的表现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现象。它有着生理本能的、心理现象的和文化承传的不同维度。“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景就有多少原型”,“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而不管它是否具有容易辨认的神话性质和特征。”[1](P25)
关于原型,弗莱曾说,“原型是一些联想群……在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往往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们。”[2](P102)“关于文学,我首先注意的东西之一是其结构单位的稳定性。比如说在喜剧中,某些主题、情境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时代直到今天都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我曾用原型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结构单位……”[3](P48)
一、作者原型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是个具有传奇性的人物。1919年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4]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以后,塞林格就变得很孤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周围围起铁丝网,身居密室,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显而易见,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多多少少影射了作者的想法,反映了作者的精神世界。
霍尔曾说,为了正确理解荣格的原型理论,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原型不同于人生中经历过的若干往事所留下的记忆表象,不能被看作是在心中已充分形成的明晰的画面。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更像是一张必须通过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相底片。[5](P45)最终,塞林格成功地逃避了社会,而霍尔顿则躺在了精神病院。
二、语言原型
对塞林格的这部作品,人们从来都褒贬不一,然而有一点为评论家们所公认,这就是他使用了一种粗犷、俚语化、但却充满了生命力的口语语言。塞林格的笔触是清新的,“人们可以真正听到这个声音在说话,它真诚、善解人意”。[6](P)全书使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含有大量的俚语和口语,符合人物的性格,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之伟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运用的口语体。新批评大将克里恩斯?勃格克斯和洛勃特?华伦主编的《美国文学创作与作家》认为,马克?吐温写赫克,“用的是赫克自己的口语,仿佛粗俗,实乃神奇”,[7](P1278)纵览《赫克》,全书都发自“一个声音”,那就是哈克自己的声音,“我”。作者大量采用方言土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化。
哈克和霍尔顿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说话,从一定程度上说,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原型就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三、人物原型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