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翻译和阿氏译本影响
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翻译和阿氏译本影响
摘要:《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国家的翻译者,也包括大批的俄苏学者在内。前苏联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翻译的《聊斋志异》不仅受到本国读者的广泛赞誉,在国际汉学界也为人所称道。他的俄译本《聊斋志异》翻译手法灵活多样,力求忠于原作的语言和风格,充分展现了一代汉学大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翻译技能,在俄苏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聊斋志异;阿列克谢耶夫;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在俄罗斯最先介绍《聊斋志异》的是瓦西里耶夫(В.П.Васильев),他于1840-1859年在北京进修时,在为皇家科学院及喀山大学购买中文书籍时,也买了《聊斋志异》,并且有几个版本。1868年他编选出版了《中国文选读本》,其中选了《聊斋志异》中的五篇故事:《水莽草》、《阿宝》、《曾友于》、《庚娘》、《毛狐》。第一次为一般读者介绍的聊斋故事见于1878年圣彼得堡《新闻》报,译者是汉学家莫纳斯迪列夫(Н.Монастырев),他翻译的是《水莽草》(译文题目为《毒草》〈Ядовитая трава〉)。后来著名汉学家伊万诺夫(А.И.Иванов)也译了《聊斋志异》中的七篇作品:《黄英》、《李伯言》、《竹青》、《考城隍》、《瞳人语》、《画壁》、《种梨》。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译过《聊斋》中的故事,如:巴拉诺夫(И.Г.Баранов)译过《跳神》、《促织》、《太医》、《狐谐》、《珊瑚》、《孝子》等八篇故事;丹尼连科(Ф.Ф.Даниленко)(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学院1910年四年级学生)翻译过十八篇聊斋小说,1922年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期刊《亚细亚时报》(第1期)上发表了他的《张诚》和《赵城虎》两篇译文;什库尔金(П.В.Шкуркин)译了《细柳》;瓦西里耶夫(Б.А.Васильев)则翻译发表过《阿宝》、《遵化署狐》、《任秀》等四篇;1936年3月号的《乌兹别克斯坦文学》则发表了别斯多夫斯基(В.Пестовский)翻译的《罗刹海市》。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认为:“俄罗斯读者欣赏聊斋小说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的。” [1] (P453)也就是说,真正在俄罗斯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阿列克谢耶夫的聊斋译文。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1881-1951)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汉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多次到过中国,对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和传播有很大的贡献。《聊斋志异》的翻译在阿列克谢耶夫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1910年开始发表聊斋译文直到他去世前夕,阿列克谢耶夫都在不断地翻译、修改他的译文,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有关《聊斋志异》的论文。
阿列克谢耶夫很早就有翻译《聊斋志异》的想法了。早在1907年开始同法国汉学家沙畹一起进行华北旅行考察之前,他就已经开始了聊斋小说的翻译,因此当他旅行期间在太原一家小书铺里找到令他心醉的《聊斋志异》时,他感到异常高兴。阿列克谢耶夫选择翻译《聊斋志异》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在北京进修期间曾找到几位先生学汉语,先生们教他读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聊斋志异》,这几位先生是聊斋的崇拜者。有的私塾先生还要学生背诵聊斋小说,学会运用文言文。这不可能不对阿列克谢耶夫产生影响;其次,阿列克谢耶夫一直对中国的民间绘画感兴趣,从民间绘画中他看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文化,而《聊斋志异》堪称“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使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17-18世纪的世俗与民情,文人学士的思想与生活等,正可以作为绘画的补充说明。再次,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亲眼目睹了《聊斋志异》受人们欢迎的程度。他在1907年的游记中写道:“可以不夸张地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最流行的书籍之一。在任何书店、任何街头地摊和货摊上都能够看到此书。可以在不同地位和状况、各个阶层、各种年龄的人手中见到这本书。任何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首先会阅读此书,为精美的文学形象而兴奋和感动。但是,对于那些不是特别有知识的人,即不具备那种文学修养和不认识那么多字的中国人来说,《聊斋》也是一块真正的磁铁” [2] (P285)。面对这种盛况,阿列克谢耶夫产生了把《聊斋志异》译介给俄罗斯读者的想法也是顺理成章,不难理解的。
总而言之,阿列克谢耶夫对《聊斋志异》一生都奉为至爱,甚至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不愠斋”,和“聊斋”极为相似。他本人不止一次地承认,他不喜欢违背自己的兴趣,他也从不讳言,尽管他曾竭力想阅读《红楼梦》,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俄罗斯读者真应该感谢阿列克谢耶夫当初坚持了他的兴趣,否则他的译文《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