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文解字中与手相关部首六书浅析
说文解字中与手相关部首六书浅析
摘要:“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8226;地官#8226;保氏》,从它一开始出现到现在,应用、研究它的人无数,《说文解字》作为工具书的开山鼻祖更是将其应用得如鱼得水。《说文》中基本每一个字都标明了它的六书。本文将以与“手”相关部首字为例来探讨《说文》的“六书”情况。
?
关键词:《说文解字》手;“六书”
?
一、关于六书
?“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8226;地官#8226;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周礼》并没有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汉书#8226;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的“六书”我们采用许慎的名班固的序。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
二、《说文》中与手相关部首的六书订误(排字顺序按《说文》中部首先后顺序排序)
??(pú):甲骨文作“”,康殷①:“形之再讹省形,即‘?’省形、省声,古文无独立之字,‘?’象着有尾饰之服的奴隶手捧箕之状。”《说文》②:“?,渎?也。从?从廾,廾亦声。”段注:“渎?,叠韵字。渎,烦渎也。?,如《孟子》书之??赵,云‘烦猥(wěi)儿’。”《甲骨文字典》:“象身附尾饰,手捧箕以执贱役之人,其头上从,以示其人曾受黥刑。”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③:“?”。
?廾(góng):康殷:“象捧物、操作的双手之形。”《说文》:“廾,竦手也。从?,从又。”段注:“此字谓竦其两手以有所奉也。”徐灏笺:“廾,共,古今字;共,拱亦古今字。”宋育仁《部首笺正》:“廾,会意也。竦手者,有所奉持,合其手,故从二手相对。古文与拱同为一字。”《甲骨文字典》:“廾,像拱其两手有所奉执之形,即共之初文。”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奉”。
??(pān):康殷:“象向外推、披的双手之形。”《说文》:“?,足刺?也。”徐锴《系传》:“两足相背不顺,故刺?也。”段注④:“刺?,叠韵字。”饶炯:“刺?古语,谓足动止不自由,形容其行不前儿也。”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樊”。
?共:甲骨文作“”,金文作“共”。康殷:“象双手捧口(釜)形,愚以为即象双手捧晁(cháo)形的甲文,口乃鼎形之形。”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龚”。
??:甲骨文作“”,康殷:“象左手形。”《说文》:“?,?手也。”朱骏声:“经传皆以左为之。”《正字通》:“?,古左字。”综合上述,视此字为象形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卑”。
?史:甲骨文作“”,金文作“史”。康殷:“予以为仍较晚此前本作,象手举柄网捕豸之状。”《说文#8226;史部》:“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段注:“《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有关其中的伸”有“簿书、简策、盛算之器、笔、捕兽器具”诸说。徐中舒认为是“捕兽器具”,可从。依以上说,“史”字本义为手持捕兽器具狩猎。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事”。
?支:康殷:“罕见于古文,鼓(),后变为鼓,从支,不知是否即此篆之来源。”《说文》:“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确象半竹形,综合上述,视此字为合体象形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jī)”。
?聿(yù):甲骨文作“聿”,康殷:“象手持毛笔之状,应即笔字初文。”《说文》:“聿,所以书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此象手持笔形,乃象形非形声也。”《甲骨文字典》:“甲骨文从又执,象以手持笔形”综合上述,视此字为合体象形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
?殳(shū):金文作“殳”,康殷:“手持工具,各种活动的泛形。”杀人之初文。《说文》:“殳,以?殊人也。从又,几声。”林义光:《文源》:“古(殳)象手持殳形,亦象手有所持以治物。”手持工具以活动。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dú)”。
?寸:罕见于古文。《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林义光《文源》:“又,象手形,一识手后一寸之处。”其中的“一”为指事符号,说明在手的确切位置之处,即人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