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地域文化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作用机制研究
东北地域文化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7)01―096―05
[内容提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既沉淀了众多优秀文化基因,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时代的不利因素。东北地域文化呈现出积淀不厚重、杂糅松散、缺少理性精神追求等特点。这些文化特性及其派生出的一些现象,日益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业中的阻力因素。要完善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各项文化要素及其功能发挥,引导人们打破保守思想桎梏,用开放、创新的思维和态度迎接变革。
[关 键 词]东北振兴;文化;机制
相对于制度的强制性特质,文化是一个宽泛的非正式制度现象。文化是正式制度安排选择的依据,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弥补正式制度安排的不足和缺陷。制度变迁必须与一定时期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化程度相结合,应建立在由文化演化所形成的自发秩序和人为设计的规则基础之上,如此架构的制度和社会关系才可持久并有效发挥作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程中,一些从外引面来的制度在东北土地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转化吸收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构建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不匹配。从文化层面反思,或许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土著文化。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东部的长白山地和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主要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肃慎、女真等。西部则是以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如乌桓、鲜卑、契丹、蒙古、达翰尔等。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交互融合,这些土著民族形成了最早的东北地域文化。
(二)流人文化。清朝顺治年间满人入关后,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文化荒芜。康熙年间开始的封禁政策,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东北此后成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的流放地。这些人都是不同于普通难民的知识分子,史称“流人”。很多流人携带大量汉文典籍,他们教书育人,极大地推动了东北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等,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流人文化以一种特殊形式促进了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移民文化。有学者做过统计,从1753年到1911年,东北人口从22万增加到1 841万,增加了80多倍。民国时期,东北又出现了著名的“闯关东”移民潮。东北人口在1911-1949年增长了78%,而同期全国人口仅增长33%。此时,汉文化随着大规模的闯关东移民大举进入到东北地区,形成了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态势。人们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以开拓进取、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闯关东”精神也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殖民文化。鸦片战争以后,以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北部受俄国殖民文化影响较深。俄国殖民者在黑龙江多地修建东正教教堂、俄文学校等,在饮食、教育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实行殖民文化控制。后来的日本更加注重对东北的文化统治,其影响也更深远。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输入,涉及政治、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教育等各个领域。向东北人灌输奴化思想,推行愚民政策,强行以日语为“国语”,试图同化东北人民。总体来看,沦陷时期东北地域文化受到了殖民主义者的破坏、冲击和奴役。
(五)拓垦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把东北作为战略大后方进行重点建设,并派来了约1 500万的工人和科技人才屯垦戍边。逐渐形成了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大工业孕育的工业文化以及都市文化基础。东北较早地经受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锻炼,并培育出了中国产业工人所具有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这一时期孕育的“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工业学大庆”也成为广泛传播的创业口号。直到今天,东北的工业文化和都市文化的积淀,仍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文化动力。
二、东北地域文化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长期缺乏文化培育的内生动力。东北虽然与中原交往频繁,却一直无法彻底摆脱渔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呈弱势状态。早期低势能的东北文化在与高势能的中原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文化原生区衰落”现象。
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文化,有着系统的理论著作和理性思考。而东北地域文化则是以生存为中心的文化,更具原始朴素且倾向世俗化色彩,其思维方式多感性而非理性,其价值取向往往是世俗的、实用的,呈现出表层性、杂糅性的特点。
另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