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耳眩晕临床体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防治耳眩晕临床体会

中医药防治耳眩晕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法治疗耳眩晕的临床疗效,总结其瘥后防复的防治效果,探讨耳眩晕病机病理的实质。方法:以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为治疗大法自拟的基本方为基础,按五个证型辨证治疗217例,并采用笔者自拟耳眩晕瘥后防复防治疗法预防其复发。结果:痊愈87例,显效103例,好转1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217%,坚持瘥后防复防治疗法的远期治愈率达5536%。结论: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治疗耳眩晕疗效好,瘥后防复防治疗法能有效的预防、延缓耳眩晕的复发。认为水、风、火、痰、虚、瘀六端是耳眩晕病因病机之总纲,水气浸渍耳道清窍是耳眩晕的病理特征及易复发的核心。   【关键词】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耳眩晕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40-03   耳眩晕西医称为梅尼埃病,又叫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1]。笔者总结了1992年1月至2015年1月23年间,以温阳化气治水、燠土胜水、化痰息风降浊为治疗大法,治疗耳眩晕217例,疗效满意,回顾性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17例中,男97例,女12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23~30岁6例,31~40岁19例,41~50岁113例,51~60岁56例,61~67岁23例。平均年龄46岁。职业:农民22例,工人37例,教师40例,公务员47例,退休干部13例,居民58例。病史:最长8年,最短为3h。起病诱因:劳累、紧张、思虑过度101例,情绪波动36例,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例如打麻将)而发病20例,感冒发病17例,乘车途中发病10例,打哈欠发病13例,无明显诱因发病20例。发病后到入院(或门诊就诊)时间:起病后1~6h内60例,8~24h80例,2~5d57例,1~3周20例。首次发作97例,再发或多次发作120例。合并高血压病61例,高脂血症70例,高粘血77例,糖尿病50例。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65例,痰浊中阻证62例,髓海不足证34例,上气不足证32例,寒水上泛证24例。217例患者均为本院患者,都是笔者23年来亲身治疗的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梅尼埃病诊断标准根据文献[2-3]拟定:①多有眩晕反复发作史,可有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诱因。②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目闭难睁,发作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数周,突然消失或逐渐减轻,可一日发作数次或数年发作一次。间歇期可无症状或有听力减退,间歇期为数日至数月或更久。③多伴有恶心呕吐、烘热汗出面赤(或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④可伴有耳鸣(部分患者有患侧耳内饱胀感,患侧头部撑胀痛)、波动性听力下降(常为一侧性),耳鸣常为先兆,随之听力减退,发病时耳聋加重。⑤经五官科局部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无异常。发作期有时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呈水平旋转型,方向不定。⑥除外其它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说明: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为典型的三联症,临床可以诊断。同时有③、⑤、⑥项者可以确诊。所有入选患者均除外其它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耳蜗前庭疾病、小脑或脑干梗塞、低血压、贫血、颅脑病变,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122中医辨证标准根据文献[4-6]拟定:①肝阳上亢证:眩晕每因情绪波动而发、恼怒时加重,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②痰浊中阻证:眩晕,恶心呕吐较剧烈,痰涎多,胸闷倦怠,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黄腻)而厚,脉弦滑。③寒水上泛证:眩晕,或耳鸣耳聋,发作时心下悸动,畏寒肢体不温,腰背冷痛,夜尿清频,舌淡白,苔白,脉沉细。④髓海不足证:眩晕频繁发作,发作时耳鸣较甚,听力下降,精神萎靡,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⑤上气不足证:眩晕劳累易发,耳鸣耳聋,发作时面色苍白,神疲思睡,懒言,动则心悸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治疗方法   131发作期静卧闭目,恬淡定志,戒急躁新鲜清淡低盐饮食,忌肥腻辛辣,忌烟酒浓茶。住院病人常规静脉给药3d,点滴6542-Ⅱ针、苏打针、丹参针、胞二磷胆碱针(或维生素B6、维生素C针)。间歇期散步、锻炼、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睡眠。高血压患者沿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沿用抗糖尿病药,高脂血症患者沿用调脂药,其余不做特殊治疗。   132口服中药基本方①补虚:黄芪30~90g,白术20g。②治水渗湿:茯苓20g,泽泻20~60g。③化痰辟浊:姜半夏20g,胆南星20g。④降逆定眩止呕:旋复花20g(布包后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