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应用   摘要: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创伤小,疗效好,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优势,得到了家长的认同。   关键词:中医 护理技术 儿科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4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1-01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 [1]。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创伤小,疗效好,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优势,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以下介绍几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儿科的应用。   1 穴位贴敷   1.1 目的及取穴。   1.1.1 敷脐疗法用于肺系疾病症见咳嗽,咳痰以肃肺化痰;用于脾胃系疾病症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以理气和胃;改善小儿厌食症状;改善小儿自汗、盗汗症状。取穴:神阙穴   1.1.2 中药外敷助于退热。取穴:双侧内关穴   1.1.3 中药外敷改善小儿遗尿症状。取穴:双侧涌泉穴   1.1.4 冬病夏治有助于温阳利气,?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   1.2 操作方法。   1.2.1 根据不同病症遵医嘱将中药研粉过筛,取适量药粉用醋(脾胃系疾病用姜汁)调成糊状 [2],均匀摊于大小合适的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棉纸四周反折。   1.2.2 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清洁局部皮肤。   1.2.3 用敷贴将包好的药物贴于穴位上。   1.2.4 观察敷药处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不适。   1.3 注意事项。   1.3.1 摊药厚薄均匀,大小适度。   1.3.2 贴药通常保留4小时,如有红肿、瘙痒不适症状,及时停用。改善遗尿症状于晚间睡前贴药至晨醒起床。   2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2.1 目的及取穴:通过使用定向透药治疗仪,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推动力,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深入地透过皮肤快速进入病变部位,达到消炎止咳,解痉止泻的目的。取穴:肺系疾患取双侧肺俞穴 [3],脾胃系疾患取神阙穴。   2.2 操作方法。   2.2.1 正确取穴并清洁穴位处皮肤。   2.2.2 根据不同病症取药液于贴片上,每帖约2.5ml药液,将贴片贴于穴位上,并连接电极片。   2.2.3 打开电源,根据小儿年龄设置使用参数,按治疗键开始治疗。   2.2.4 观察询问患儿感受,对热的反应和局部皮肤情况,防止药物过敏和烫伤。   2.2.5 治疗事间为20分钟,结束后取下电极及贴片,关闭电源。   2.2.6 清洁局部皮肤,整理床单元。   2.3 注意事项。   2.3.1 使用时必须有护士或家长陪在身边。   2.3.2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烫伤等现象,如出现丘疹、明显发红可用肤轻松软膏外涂。   3 中药保留灌肠   3.1 目的: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通腑泻热、清热利湿止泻的作用。用于高热患儿助于退热及泄泻患儿症见便稀伴粘液,有或无腹痛症状。   3.2 操作方法。   3.2.1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去渣凉至适宜温度(退热剂凉至室温,止泻剂凉至39―41℃),倒入灌肠袋内并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   3.2.2 取左侧卧位,臀下垫治疗巾,抬高臀部垫小枕约10cm。   3.2.3 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关闭灌肠袋开关。分开臀部,暴露肛门,轻轻插入直肠,婴儿2.5―4cm,儿童5―7.5cm [4],左手持肛管固定,右手打开灌肠袋开关,将药液匀速灌完,关闭开关,拔出肛管,卫生纸轻压肛门。   3.2.4 指导家长将两侧臀部靠拢,尽量保留药液达1小时,至少30分钟。以达到药效。   3.3 注意事项。   3.3.1 灌肠前协助患儿排便,灌肠液一次不超过100ml。   3.3.2 灌肠时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影响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 刮痧   4.1 目的及取穴:刮痧治疗有助于发热患儿退热。取穴:大椎、双侧曲池穴。   4.2 操作方法。   4.2.1 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正确定穴,检查刮痧板。   4.2.2 将刮痧油涂于穴位处皮肤上,手持刮痧板在选定的穴位上从上至下刮拭皮肤,单一方向(6岁以下患儿可用术者食指、中指指腹进行刮拭),刮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红色充血瘀点。   4.2.3 清洁皮肤,安置患儿。   4.3 注意事项。   4.3.1 刮痧手法正确,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