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前途、理想、幸福,这是年轻人爱议论的话题。然而,人们对她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请看一个农村青年所留下的足迹……   一   一九七二年一个没有春意的春日,在河南省太康县开往许昌的小火车车厢里,蜷缩着一个十七岁的农村青年。他衣服破烂,一双好奇而又惶恐不安的眼睛东张西望,看得出他是第一次出远门并且没有买票。他名叫王文亮,家住太康县老家公社柳叶大队。   那正是动乱之秋,工厂停产,农业凋敝。“文化革命”没有给王文亮这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带来“文化”,带给他的是贫穷、愚昧和无知。农村太苦,连饭都吃不饱,上学也太没意思,他决定外出寻找“前途”和“幸福”。他的三舅在青海诺木洪农场工作。听说青海人烟稀少,好找工作,他认为只要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就比呆在农村强。他不懂“地理”,以为去青海省比去太康县城大概也远不了多少。谁知天地如此之大!费尽周折,总算找到了三舅家。   在青海省呆了五个月,“工作”的事连个影子也没有。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舅舅不得不苦苦劝文亮回河南。   又回到柳叶村,又开始了半饥半饱的生活。自从“文革”以来,年年高唱“形势大好”,可村里的生活却每况愈下;每年分的口粮不够吃,一个强劳力一天的工分值仅一角二分!文亮的爹是个有名的老实疙瘩,终年勤扒苦做,竞连一家两口人都养活不好!一间破草房还是土改那年盖的,如今象个破庙……   文亮心事重重,常在村外土路上徘徊。天气已经很暖和了,老农们还没有换下那又厚又脏的棉衣。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天黑后漆黑一片――解放二十几年了,农民们还没享受过电灯的“幸福光”。越想,越觉得农村没有前途。   再找舅舅去!王文亮又两次到青海,一心想找到工作,解决“前途”和“幸福”问题。但两次都落了空,反而被当作了“流窜犯”抓起来,送到各地收容站,最后押回柳叶村。拳打、鞭抽,收容站不公正的惩罚使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对抗情绪:不叫我跑,我偏要跑!说什么也不呆在农村饿肚子受罪!   他终于又离开了柳叶村。他不再去找三舅,而是到各大城市流浪。他睡车站、蹲街头、讨施舍……。难道说,这就是他所要追求的“前途”、“幸福”?但他落到如此可悲的地步,是什么造成的呢?   七五年春天,王文亮第三次被押送回村。乡亲们不敢认他了:瘦得皮包骨头,头发长得盖住耳朵,脖子脏得起黑壳,糟蹋得不象样子。老父亲抱着他痛哭一场。文亮哭得更伤心,他觉得活在世上太没意思了,悔不该当初没有从长江大桥上一头扎进江里……   二   王文亮无路可走了吗?   感谢时间老人的安排;一九七五年,全国形势暂时安定,这给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王文亮这样的“迷途羔羊”走上新生活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感谢老家公社党委和党委书记祁东振同志。老祁,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他了解青年人,懂得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被青年人称为“知心人”。现在,全国形势有了好转,他决心抓好青年工作,把王文亮这样落后的青年也挽救过来。在许多人用鄙夷的口吻喊王文亮是“小流窜”的时候,老祁却亲切地喊他“文亮”,还语重心长地说:“你就没有决心把‘小流窜’三个字抹掉?”又给他讲桂李大队十个姑   娘自发成立“铁姑娘班”,开荒种棉花试验田连年创高产的事迹。在姑娘们的带动下,全队社员一条心,不管社会上刮什么风,一心搞生产,硬是把一个吃返销粮的穷队变成了卖余粮的富队。老祁说:“你就不能争口气?天上不会掉下热馍馍,社会主义的好光景是干出来的,不是逛出来的。”他拍着文亮肩膀:“你要真想好好干,俺就支持你;你干好了,俺给你披红挂花!”   大队党支部和乡亲们也向文亮伸出了热情的手。副支书王一贯、查应立及一些老农来到文亮家,给他讲起旧社会的苦难:那时候,俺柳叶村的老农们,有几个没有拄过讨饭棍?那是被地主老财们逼的!今天,俺们是新社会的庄稼人,天大的困难也不能压趴下,咋能那样没觉悟?都要象你一样胡跑八跑,全国人民还吃啥穿啥呢?   文亮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再去找工作吗,事实已证明此路不通;继续当盲流吗,靠施舍填饱肚子、受尽白眼和辱骂,那哪是有志气的人过的生活?祁书记的话震动了他的心;乡亲们的苦口良言使他羞愧;怎能再去当“小流窜”给乡亲们丢脸?   形势似乎真的在好转了,党中央提出了“还是安定团结为好”,俺农村也许有前途了……站在岔路口的王文亮,终于被一双双热情的手拉回了头。一天,大队召开植棉班会议,他悄悄地跑去听。党支部由此看到了王文亮正在回心转意,便趁热打铁,吸收他加入植棉班。植棉班的人员,都是挑选出来的好庄稼手,王文亮想不到会吸收他这个“小流窜”参加。他感激难言,一下子变得有了生气,干活特别卖力。但因他过去没下过地,锄草锄得象“猪拱”的,打药打死了一大片棉苗,引起了一些社员的不满。正当他为此情绪又开始低落时,祁书记告诉他:铁姑娘班刚成立时也是不会种地,乡亲们信不过她们,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