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多元、市场发展等改变了原先简单的社会结构与生态,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增生,民众的怨恨由阶级仇恨转变为因机会、收益不均而诱致的怨恨,而网络空间的出现为民怨的表达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大众社会的民粹主义的集体记忆再次被唤起。治理民粹主义需要借助多元社会团体的力量,创新社会治理。
【关键词】大众社会 网络社会 民粹主义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网络社会释放出巨大的公共空间,政治表达和参与呈爆炸性增长之势,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了网络民粹主义对政治与社会的危害,它根植于社会对立(多用两极分化、官民矛盾等描述)以及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与虚拟性等,解决方案多强调公民教育、舆论引导以及网络治理等技术性手段。①文章认为民粹主义镶嵌于近代尤其新中国之后的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发展中,并随之发展,由此需要探索一种社会治理的解决路径。
大众运动与大众社会
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汹涌澎湃,马克思从中看到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并创立了社会革命理论:根据掌握生产资料的有无,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无产阶级在具备了阶级意识后,由“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他们采取革命行动,建立共产主义。这里阶级集体行动的关键是阶级认同,马克思认为阶级认同优先于或决定其他社会认同的,因为剥削关系决定了其他社会关系。而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社会运动完全呈现出新景象,各种以环保、反堕胎、同性恋、反全球化等为议题的集体行动此起彼伏,人们为各自的认同进行斗争,争取支持者,这种认同政治实际上是“小众政治”,他们只是多元社会中的一种少数人,既不同于19世纪的工人运动,也异于20世纪前半叶的大众运动。
大众运动表现为: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大规模人口,受国家或精英的动员,积极直接地涌入公共领域。大众直接参与政治,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价值,也不是哪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而要么是民族的或国际问题与事务,要么是抽象符号或者由大众媒体所传播的其他观念,其特点就是远离个人的经验和日常生活。②所以大众运动的结果往往是威权国家。一些学者寻根究源,形成了大众社会理论的两大知识来源:一是对欧洲(特别是法国)19世纪社会革命性变革的反应,它们强调大众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出现,破坏了传统精英价值,使得社会堕落、混乱,属于贵族主义批判立场,代表人物如加塞特、勒庞等人。二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的反应,特别是俄国和德国的,大众被政治精英操纵,威胁自由民主社会,属于民主主义立场,代表人物有曼海姆、阿伦特等人。③
托克维尔最早发现了大众的危险性以及人们日益平等化所致的社会脆弱性,“他们在自由平等出发走向无政府状态的大路的一旁,终于发现了一条不可阻挡地使人走向受奴役的小道。”④尽管托克维尔没有使用大众社会这一词汇,其思想还是被视为大众社会理论的滥觞。正式使用大众社会这一词的是曼海姆,“凡是在有机的公众解体的地方,作家和精英便直接转向广泛的大众。其结果,与通过被称为‘公众’的社会单位的那种中介来行事时相比,他们更易于受大众心理法则的支配。”⑤
20世纪50年代后,威廉?孔豪瑟在前人基础之上,将社会分为四种形态:共同体社会、多元社会、极权主义社会和大众社会。大众社会是指大众与精英之间相互影响或操纵的可能性都非常高的社会。极权主义社会是指精英容易操纵大众而反之则不可的社会,尽管结构上与大众社会一样,比如法西斯国家、苏联等。⑥
毛泽东时代的动员体制与民粹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要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要实现经济赶超,完成民族复兴。这两个任务都需要动员大众积极参与。中国大众社会的形成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几乎同步,一方面要摧毁原有的社会网络,另一方面要有新动员组织与机制来填补,形成新国家的治理机制。传统上中国国家政权向下扩张到郡县为限,由于管辖区域过大,以及政府能力和治理手段限制,为广大乡村社会提供了自治空间,由宗族组织、乡村精英以及宗教性团体与国家分享权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市民社会已具雏形,无怪乎共产党进驻上海不久就和资本家进行了一场遭遇战。不难看出,共产党根据意识形态和道德诉求进行国家建设,就必须清除旧有的社会组织和传统社群认同。经过改造后,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面貌,社会是高度均质的,人们的同质性在增强,国家将个体纳入了官僚体系,每个人直接面对各级国家机关,缺乏居间起缓冲作用的社会组织。
动员机制宝塔式网络化的组织体系为核心,以其周围的群众组织为辅助,他们可以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围,将党和国家的号召传达社会每个角落和个体,将民众组织起来。这种严密的组织动员体制是由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的,“由于没有哪一个阶级能够独自担负起重构秩序的重任,这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 50251-2015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docx VIP
- Leica徕卡V-LUX 114型中文说明书.pdf
- 学习延安精神我和延安精神.ppt VIP
- 个人简历表格下载word(最新).pdf VIP
- 附件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配送企业诚信积分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建立严格的诚信记录和配送竞争制度规范药品统一配送行为提高配送到位率和配送及时率根据.doc VIP
- 合肥市第六届广玉兰杯中小学经典诵读节目评选结果一览.PDF VIP
- 5 济南的泉水PPT_HSK5标准教程上.pptx VIP
- 武安勘察文字2023.6.28修改-A3.doc VIP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3.pdf VIP
- 2024北京人大附中初二(上)期中道德与法治(含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