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发展与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的发展与研究
[摘 要]妈祖信仰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而引人注目。近年来,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对既有研究成果,特别是台湾的祭祀圈理论、基于香港的标准化理论等进行总结,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妈祖信仰研究的拓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妈祖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祭祀圈 标准化
妈祖信俗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各地妈祖信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相关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妈祖研究持续升温,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中国大陆均有高水准的成果问世。
一、台湾: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
在台湾,尤其是1987年以来,伴随着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民间信仰呈现出活泼的生命力,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并升华出本土化的理论范式,用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大致来说,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汉人民间信仰研究在台湾以祭祀圈模型为主流,90年代至今则以仪式研究比较多见。
祭祀圈理论由日本学者冈田谦首先用来解释台湾士林的地方社会,后经许嘉明、施振民等加以修正。为了解释台湾诸多地方性与区域性的妈祖信仰,林美容重新界定了“祭祀圈”概念,并提出“信仰圈”的概念,将两者加以对照区别,借以确立地域性民间宗教组织的两种类型。祭祀圈与信仰圈模型在考察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富有成效,尤其适用于传统时期的调查与研究。
祭祀圈理论引领台湾民间信仰研究风潮20余载,但其解释力在今日快速变迁的现实面前大大减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全面现代化、都市化,城乡连成一气,传统的祭祀圈逐渐瓦解。比如当今台湾妈祖信仰已发展出不同于传统时期的六大特色:1、热衷于前往湄洲谒祖进香或请湄洲妈祖赴台绕境,2、热衷于比较系谱排行大小,3、热衷于分香-进香以建立“拟母子关系”并以之形成妈祖庙之间的网络,4、与现代传播媒体合作,将各种仪式与活动向大范围的信众做快速与现场之转播,5、深入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并且成为社区运动的象征领袖,6、凝聚并且代表民众的意愿与诉求,进而挑战到政府的决策。面对台湾民间信仰发展的新趋势,张??等学者对祭祀圈研究提出了批判性的讨论,呼吁“打破圈圈”,迎接“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
后祭祀圈时代,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多转向仪式理论、全国性宗教组织研究、新兴宗教研究、宗教变迁研究等议题,妈祖信仰领域的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于妈祖“进香”或“绕境”仪式的文化诠释方面。杨美惠(Mayfair Yang)从后现代理论分析大甲镇澜宫跨海到湄洲岛进香的卫星电视转播,传播媒体的无远弗届早已经打破两岸原有的民族-国家政治空间。三尾裕子也从两岸民间宗教的交流尤其是1997年湄洲妈祖游台活动来看台湾妈祖信仰背后的民族主义变迁。近来吕玫锾以台湾白沙屯妈祖进香仪式为例,探讨现代台湾社会宗教活动的去地域化性质,讨论以妈祖作为象征建构宗教社群的社会基础,不局限于地域化的祭祀圈组织,还包括去地域化的各类组织与人群的联结关系,并探讨宗教社群建构的同时也并存着差异、竞争和冲突等现象。
总之,台湾妈祖信仰比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海外的都要蓬勃,相关的研究议题较其它地区广泛,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引领世界妈祖学术研究的前沿,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概念和理论。
二、香港:天后崇拜的标准化与地方性
在香港,无论是陆上居民还是水上居民,无论是移民还是本地居民都供奉神明天后,其天后崇拜活动是民间宗教活动的一个缩影。
美国人类学者华琛在分析香港新界天后崇拜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化理论。他分析的重点在于,国家当局通过鼓励对被“允准”(approved)神灵的信仰来推动文化的标准化,而国家的干预是以微妙的方式进行的,大批农民甚至很少意识到这种干预。在神明标准化的过程中,国家既引导大众又对民众的压力做出反应,强加给地方的只是结构/象征而不是内容/信仰,天后这类符号的模糊性是在中国创造统一文化传统的一个要素。
许多学者从地方性方面来考察香港的天后崇拜。蔡志祥关注神庙系统在香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文化与象征意义,他通过香港长洲岛的神庙和节日中所显现出来的族群关系,说明包括天后庙在内的神庙系统加强或重新建立了族群固有的身份认同,同时也界定了族群外的关系网络。
廖迪生(Tik-sang Liu)对香港天后崇拜的地域性特征及民间信仰的有关活动被发明为“民俗传统”的问题都有所涉及。《香港天后崇拜》一书从人类学角度讨论了香港天后崇拜的仪式、组织及地方社会族群关系等方面,富有启发性。进一步地,廖氏通过香港新界一个天后诞花炮会的个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