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剧艺术发展中几点思考
京剧艺术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京剧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专业人士来讲是一种事业,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岗位;对戏迷来讲是一种爱好,是一种文化的修养。我年轻时曾在北京工作,开始接触京剧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把京剧作为一项主要业余文化活动。
我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认识是1998年到市政协工作之后,具体地讲,是组建了春秋票友社之后。随着与京剧专业人士和票友接触的增多,我感到在当今时代,京剧事业虽然也在不断努力向前,并作了许多探索,取得了效果,但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令人担忧的是,京剧确实出现了逐渐衰落的迹象。
我认为,京剧在当代出现的一些不景气状况,是社会转型中的现象。既要引起重视,也不要过于大惊小怪。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政治、意识、经济、社会、文化等等都处在这变革的大潮中。改革开放的国策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这就引起了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并波及、渗透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文化也不能例外。以传统形式为主体的京剧、昆曲和各种地方戏种无不在经受考验。这是不可回避和逆转的潮流,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它,寻找好自身的定位,不断去探索,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求得自身的发展。
把握好的时代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经济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由此带动并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文化。二百多年前,徽、汉地方剧种进京后,适应社会需要,吸收了各种戏曲精华,创造了集“四功五法”于一身的京剧艺术,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的进步。我将京剧历史概括为形成发展期(1850―1910左右约60年)、繁荣鼎盛期(1910―1945左右约35年)、平稳发展期(1945―1966左右约21年)、恢复发展期(1979迄今26年)四个阶段。这么划分主要是为阐述方便,是否科学姑且不论。就现状来说,我国社会经“文革”浩劫,遭受严重破坏,那时传统剧目禁演,人们看的、听的、演的就是几个“样板戏”。“文革”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的生机,京剧事业也在恢复发展。但是很明显,有关领导和从事这一事业的人士在思想上对开放式社会以及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中击准备不足,而陷入了被动,其矛盾于是凸显出来。一方面,社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转为市场经济时代,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已转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现代的理念、生活方式、文化迅速占领了市场;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想、体制、机制还遗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明显痕迹,其结果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滞后。
社会的大变革、大开放结束了中国实行了近四十年的计划经济历史。这个时代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利益化”。市场经济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益’(当然这种利益是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综合),它的手段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利益驱动的导向促使社会的变化。经济如此,其他事业也如此。文化事业是否要全盘走向市场化、利益化?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艺术又如何在市场化、利益化的社会中寻找好自身应有的位置,这远比经济的发展复杂得多。传统经济肯定是落后的,传统文化却不能一概而论,它体现着民族的光辉,是一切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基础。若不问青红皂白,过度强调市场、利益的特征,就会产生“削足适履”的恶果。
二是“信息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数字、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火柴盒大的HP3可以容纳几十、上百出剧目,笔记本大的DVD机,小巧灵便,可以随身携带,任意选择时间、空间播放影像,而专设的电视戏曲频道,可以全方位领略京剧的艺术成就……这一切都对传统的剧院文化带来无情的冲击。有人怀念几十年前舞台遍布、观众火爆的场面,这已一去不复返了。从学习、欣赏传统艺术来讲,通过现代电视、视频、音响手段肯定要比“剧院文化”方便、快捷,有效得多。因此,除了外地名角和有意义、影响大的演出,一般人都不愿上戏院了。信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是时代的进步。
三是“时尚化”。现代社会工作、生活都是快节奏。年轻人除了快节奏外,还需要激情。西方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风靡摇滚、霹雳、劲舞等等,以后发展到唱歌也“大喊大叫满台跑,踢腿抡臂又扭腰”。台上台下连成一片,称为“互动”。这种文化传递很快,一看就懂,一唱就会,它的“通俗”性很能赢得年轻人。八十年代后迅速传到我国,并被青年们接受、效仿和追求。与此同时,以温文儒雅为特征的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群中失去了竞争力。时尚的、激情的、快节奏的通俗音乐和演唱已控制了青年人群,正如同日本的动漫画、卡通片已紧紧占据了幼儿的影视生活一样,传统文化的阵地也越来越少了。
传统艺术在当代利益化、信息化、时尚化的影响下,产生了萎缩现象。作为政府的领导、京剧事业的专职工作者以及关心京剧艺术的社会人士,回避这些矛盾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处理好时代与传统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