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人类学视角谈旅游目地社会文化保护策略
从人类学视角谈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保护策略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许馨芷(1993-),女,汉族,广东揭阳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
陈婧(1968-),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510515)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在分析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旅游人类学角度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为主要、以传承为主线、以内涵为主宰,保护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协调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居民的认同感和自尊感、维护社会文化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等有效保护策略。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社会文化;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5-0026-03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变迁与影响的学科,旅游人类学主要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中国旅游人类学起步较晚,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多项进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迅速。研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来探讨旅游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对重点案例进行解剖的基础上,还原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真实状态。本文尝试从人类学理论出发,在分析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有效保护策略。
一、旅游人类学理论概述
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中,有多种理论解释其机制,以下几种影响较大:
(一)涵化理论
“涵化”一词是1880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提出,人类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涵化的发展形式,两个文化体系相互接触、交流而使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指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 较弱势的社会常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 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借鉴过程”。但这种“借鉴过程”(borrowing)并不是对等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双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口数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二)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源自多克西现象(Doxey’s Irridex)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多克西( Doxey, 1975) 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而划分为五个阶段: 喜欢、冷漠、愤恨、对抗、协调阶段。这一理论认为,随着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变化,目的地社会居民的态度有所调整,社会文化发生相应变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分为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六个阶段。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目的地演化过程、解释旅游发展模式、有效指导旅游地再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珀杜(Perdue,1990)指出, 居民通过为旅游开发者、旅游经销商及游客提供旅游资源等, 以期获得他们认为与之相当的利益。艾普(AP,1992)提出了以“人们社会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为假设的社会交换过程的模型。该理论为解释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提供了理论框架。
(四)“舞台真实”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89)提出戏剧分析和“舞台真实”理论。“舞台真实(stage authenticity)”论述旅游者、东道主、中介者共同搭建了前台和后台, 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两个舞台, 考察三者间的互动, 进而揭示旅游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趋于失序
“随着旅游和其他新的文化因子被引入目的地社会,引发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力量也开始形成。”目的地居民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心理失衡,民族精神价值被遗弃,导致行为失范、社会失序。
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妨碍和干扰了目的地居民的社会生活,这种混乱状况在那些特色鲜明而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地方尤为突出。旅游者自由开放的行为和无拘无束的高额消费给目的地居民带来强烈的冲击,致使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传统文化中质朴的品质、优良的风尚在利益面前逐渐淡化变质;为招徕旅游者,“文化设限①”在旅游目的地相对宽松,致使社会道德观念缺失,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