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氏春秋古乐篇看仪式及仪式音乐作用.docVIP

从吕氏春秋古乐篇看仪式及仪式音乐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吕氏春秋古乐篇看仪式及仪式音乐作用

从《吕氏春秋古乐篇》看仪式及仪式音乐的作用   摘 要:《吕氏春秋》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杂家”,集先秦各派之学说,可谓当时的百科全书。其中《古乐》篇记载着许多传说均描写到音乐仪式。本文从其中文字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仪式及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并最终回归音乐仪式的原始属性,探讨其功能之所在。   关键词:吕氏春秋 古乐 音乐仪式 傩戏 大武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其中针对音乐的描写,如《大乐》,《侈乐》,《古乐》等篇章,不可谓不详细。而在《古乐》篇中,主要论述音乐发展的一些历史,保存与引用了许多传说,对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史发展拥有巨大价值。在这些古老的传说中,除了看到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外,我们更要看到它所描写的一种形式――即远古时期的仪式及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历史上有关《吕氏春秋》与仪式音乐的文献记载可谓洋洋大观,但论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并不多见。因此笔者认为,观察两者间关系,必须先从《古乐篇》中文字记载出发,从而来推断两者间的联系。   一 神话传说与仪式   1.朱襄氏制瑟,阴康氏创舞   仪式在族群中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特别是那些重大的族群型纪念和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甚至于体验于其中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我们首先来看下《古乐篇》中的一些记载: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段话描写古代,朱襄氏统治天下的时候,经常刮风,因而阳气过盛,万物散落,果实不能成熟,所以士达创造出五弦瑟,引来阴气,使安定众生。   “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阖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此段描写从前阴康氏开始治理天下的时候,阴气过盛,沉积凝聚,阳气不通,阻碍自然规律的正常运行,人民精神抑郁二不舒畅,筋骨萎缩而不舒展,所以创作舞蹈来加以疏导。   从这两段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远古时期,音乐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如“五弦瑟引来阴气”,阴康氏“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些行为不仅是音乐起源说的一种,也是一种仪式。这些描述在现代看来是一种神话传说,而神话是这些原始部落氏族对于自我血脉来源的认同感。音乐在远古时期具有神奇的力量及极其崇高的地位。《古乐》中的另一段描写:“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曰总禽兽之极”,我们隐约可以从中看到远古时期一个大型祭祀的雏形,葛天这个形象在一些文献中解释为天神,可见,古代的仪式及音乐仪式是伴随着神话的产生而产生的。   2.傩戏音乐的仪式性功能   在神话中,仪式都有极其神秘的力量,因此,我们以安徽贵池傩戏为例,进行分析,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音乐活化石”。傩是一种古老的逐疫的仪式,《周礼?夏官》记载:“方向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及墓,入矿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在周朝就有在丧葬举行傩仪式用来驱鬼。《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阼阶。”傩戏逐渐从宫廷大礼发展为乡间习俗。发展至唐代,傩戏已然成为各级州县的祭祀活动,在安徽贵池地方志记载的傩戏――“昭明会”是官民共庆的活动。而到宋代,傩戏不仅规模壮大,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从驱傩的神灵(面具)从方向与十二神演变成一个庞杂的神灵系统,包括钟馗,判官,将军,土地,五方鬼使等。时至明清,宫廷傩彻底消失,完全演变为民间祭祀。而发展到现代,傩戏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强烈地方特色的迎神赛社活动。   在安徽贵池,傩戏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一种履行本族信仰的行为,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演戏。傩戏不以取悦观众为主,演员就是“仪式人”。   贵池傩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请神,或称迎神下架。在演出前一天夜里把面具从神龛取下,以待明天演出时使用。第二阶段就是从天黑开始演傩戏,开场曲由唢呐独奏,演唱由傩腔与高腔为主,唱词,念白都以贵池方言(江淮官话)为主。多以六言,七言为主,演唱无固定音高,因人而异,“字稀腔多”,常有大段唱腔。最后一个阶段则是送神仪式,也就是所谓的送瘟神,驱疫。把“神”送到社坛之外,把戏台上的一些道具一边跑一边撕碎,或烧掉,或丢弃到河里边。   贵池傩戏由面具舞与音乐组合而成的,音乐是傩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戏音乐中使用的乐器方面,大量地使用了传统打击乐器,如大锣,小锣,堂鼓,钹等,这些乐器不仅是乐器本体,也扮演着法器的角色。在请神与送神过程中,它们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