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近代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近代化

传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的近代化   关于传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的近代化问题,学者多从水利与基层社会关系的视角展开研究。然而,水利的组织形态设计和制度安排会影响水利使用效率,进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层社会内部关系。槎滩陂这一基层水利设施在管理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上的历史演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府在基层水利设施的管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管理组织与制度的设计者、规制者和优化者。   [关键词]基层水利设施;槎滩陂;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115-04   孙捷(1975―),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江西南昌330013)廖艳彬(1980―),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水利史。(江西南昌330031)      对于民国时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问题,韩茂莉认为,在基层水利管理中,乡绅、大户扮演着水资源管理者的主角。[1]田东奎认为:“民国水权纠纷问题是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因此,要解决这样一个综合性问题,就必须通过构建流域社会共同体,共享有限的水资源。”[2](P243)而要构建流域社会共同体,就必须以“水利自治组织作为组织者、建设者”[2](P258),且该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类似于第三领域的角色。所谓第三领域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能够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的组织”[2](P243)。由上可知,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是沿着农民与水利关系,围绕确立农民在水利建设中的组织者、建设者地位,去探讨民国时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问题。但上述研究,对于政府在水利设施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有所忽视。本文拟通过对一个案――槎滩陂地区一千年来水利管理变化的系统梳理,探讨民国时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一、传统的槎滩陂水利设施管理演进      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是江西第二大盆地――吉泰盆地的腹心区。槎滩陂①是该县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也是江西省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坐落于泰和县西北部的牛吼江上。槎滩陂将牛吼江水分流,陂水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而注入赣江。槎滩陂水流经禾市镇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为预防水灾,在槎滩陂下约七里处,又修筑有一段减水的小陂――碉石陂。因此该水利系统称为槎滩、碉石陂。该水利设施历经明清、民国,逐步形成了以槎滩陂为首端,流长三十余里、流经一百多个村落、灌溉面积数万亩的水利系统。   元以来至明清,随着人口、市场、社会的变化,槎滩陂地区原有的水利维修、管理的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不断发生着演进。   (一)“五彩文约”――元末槎滩陂的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的建立   槎滩陂创建于南唐时期,据史料所载,时为泰和人周矩修建于中兴元年(958),为保证陂的长久使用,周矩及其子周羡购买“参口之椿山,暨洪冈寨下之筱山”和“永新县刘简公早田三十六亩六、地五亩、鱼塘四口”作为赡陂田产,以供修陂费用。[3](P60)之后,槎滩陂一直为周氏宗族管理。   元末,由于罗存伏、罗存实兄弟霸占赡陂田产,而使周氏宗族无法独立管理其祖先建立的槎滩陂,故周姓宗族联合蒋、胡、李、萧四族于至正元年(1341)诉讼于官府,收回被占陂产,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共同制定了“五彩文约”。文约规定:“自今立约之后,各人当遵,但有天年干旱,陂长人等以锣为号,聚集受水人各备稻草一把,到于陂上塞拱,如石倾颓,务要齐心并力扛整,以为长远长久之计。日夜巡视,不可遗误,庶使水源流通,万民便益。其租利递年眼同公收,无自入己,如有欺心隐瞒,执约告官论罪无词。今恐无凭,故立五采描金文约仁、义、礼、智、信五张,各执一纸,永远为照用者。立约人:陂长周云从,义字号:李如春、李如山、蒋逸山、萧草庭,登约人:胡济川、罗浮可、僧人谢悟轩。轮流陂长收租,至正三年萧草庭兄弟,至正四年李如春,至正五年李如山,至正六年周从云,至正七年蒋逸山。”[4](P352)   这样,槎滩陂建立起了周、蒋、胡、李、萧五姓宗族共有共管的水利组织形态和轮流收租管理槎滩陂的制度安排,以长期保护槎滩陂的使用价值,保证当地农业生产不受水患、旱灾的威胁。据在当地做田野调查的了解,这种由周姓宗族提供水利、由五姓共有共管的水利治理模式,一直被槎滩陂地区内各宗族民众所认同,直至清代。   (二)民办官助――明清时期槎滩陂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的演变   明中叶以前,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的维修管理。槎滩陂作为泰和县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自然在政府视线之内。“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太祖高皇帝诏谕天下修筑陂塘。钦差监生范亲临期会鞭石,修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