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嵇康的儒家教育思想探微
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学术代表人物之一。身处乱世,嵇康的学术思想深刻地反映出了魏晋之际的特殊风貌。作为一个集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身份为一体的文人学士,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后期转而喜欢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什么嵇康会有这样的转变,并且世人会认为他对儒家教育思想持有深刻批判的观点呢?作为“竹林七贤”思想之首的嵇康,在玄风盛行的正始时期,他对儒家又抱着怎样的认识和态度呢?本文将结合嵇康的家世经历、魏晋政治背景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其作品浅析嵇康对儒家经学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字:嵇康;儒家思想;名教;魏晋时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49-03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
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少年时就十分聪慧,博览群书。正始末年,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等言论。他曾任曹魏中散大夫,故世人称之为“嵇中散”。其兄嵇喜在所著的《嵇康传》中写道:“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这说明了稽康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思想熏陶,后期才开始学习老庄思想。这在嵇康自己的《幽愤诗》中也有体现:“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爱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不难看出,如其兄所言,嵇康在少时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到了“爱及冠带”的年纪,才开始表现出对老庄思想的兴趣,然而从学者对嵇康的背景考究来看,老庄思想虽然在他年幼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真正让他深入研究老庄思想是在政治时局的影响下。
有学者认为,嵇康对儒学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批判,并指出他曾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功能以及人的本性三个方面对经学教育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嵇康认为,经学是因统治者的需要,作为束缚百姓的思想行为而存在的工具,而后世对其的延续则是人们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这让倡导人性启蒙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认为,这违反了人的本性。经学教育要求人们“止乎礼”,限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从而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以及违背了自然的人性。
但是,后人对嵇康理论的解读与他所表现出的并不完全一致,后者更能反映出他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后代学者认为,嵇康的思想应归属道家,因为嵇康非常推崇老子和庄子,曾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在《释私论》中,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则更直接地指出要“非汤武而薄周孔”,但他在《管蔡论》中又为武王和周公进行了辩护。这其中可以看出,在调和儒道的大背景之下,儒家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虽然玄学对人们的思想有影响,但并没有站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对立面,而且,从小受儒家经典的教育,使嵇康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从小树立的价值观,成为儒家思想的批判者。
鲁迅先生曾提出:“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为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直得多。”嵇康的这些言论主张,像他所说的,经学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而从客观上说,反对经学则是身处曹魏和司马氏之争的他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嵇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消极、颓废渐渐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风气,人们的斗志和意志在慢慢被消灭,而此时的嵇康也稍有疑虑,只能皆以“归隐”来寻找自己的出路,而老庄思想中的“仙隐”、“神游”则在此时恰合他意。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在《释私论》中指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后代诸位学者对“名教”的释义众说纷纭,但概而言之,“名教”主要就是指儒家的封建礼教,不仅包括了约束人们行为的政治制度和统治人们思想的道德规范,更是成为了司马氏集团维护其统治的工具。所以,针对司马氏的政治阴谋,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主张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释私论》,观之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嵇康借以讨论的就是如何“去私”,如何破除虚伪的人格,对当时所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阐释。“故变通之机,或有矜以至让,贪以致廉,愚以成智,忍以济仁。然矜吝之时,不可谓无廉;猜忍之形,不可谓无仁,此似非而非非者也。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同时,他也对“君子”一词进行了探讨:“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