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之洞故居寻踪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清代北京园林与文化(项目号PXM2013_014210_000104)摘要:北京地区的清代私家园林为数众多,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私家园林正面临着被破坏、改建甚至消失的命运。其中位于什刹海东南方的张之洞故居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曾经优美的附属园林,在北京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文献、现场调研分析等方法,对故居的历史沿革、规模布局、故居现状及遗存建筑的形制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清代私家园林;张之洞故居;建筑形制0引言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重要类型,北京地区的清代私家园林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逐渐增大,不少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占用、破坏、改建甚至拆除,导致一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笔者调研走访了什刹海畔的张之洞故居,发现昔日清代重臣张之洞的宅邸现状杂乱,改建破坏严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历史文献中对其也没有十分详细的记载,曾经辉煌的深宅大院、优美的庭院景观如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禁让人叹息。 
  1宅主简介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任两广总督。1887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依靠英、德等国家的借款和技术,陆续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湖北缫丝局、织布局、纺纱局、制麻局等一系列近代工业化企业。毛主席在20世纪60年代初说道“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指的就是张之洞创办重工业企业的历史功勋;还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及国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98年张之洞写成了《劝学篇》一书,提出了完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他主张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为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式向现代化转变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 历史沿革 
  《燕都丛考》上记载道:“(西不压桥)其东曰白米斜街,张文襄之洞故宅在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经年过古稀的张之洞奉旨进京,任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来到白米斜街居住,这座宅子不是新建而是新修,湖北善后总局共拨款两万两白银,对这所宅院进行了整体的修缮。大门两侧还悬挂了张之洞所题的楹联:“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然而,张之洞在这里只生活了两年,就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后人记录了他的一些生活细节:每天下午2时入睡,晚上10时起来办公;吃饭时不坐椅子,而是喜欢蹲在椅子上吃饭……张府的家厨利用住宅的一部分在什刹海旁开了家“会贤堂”饭庄,在此常常有文酒之会,一时间成了京城著名的饭庄。 
  民国时期,张之洞故居的中路院落被张家后人卖给了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国学大师、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又邀请了闻一多先生、张岱年先生、李霁野先生等多位大师一起来住。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的文学家宗璞先生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据住在白米斜街的老人说,当年前国防部长张爱萍也居住在这条街道里,紧邻张之洞故居,故居西侧的一部分院落成了张爱萍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则一直作为交通部机关宿舍使用。唐山大地震之后,故居西路的庭院中安置了许多临时帐篷,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慢慢建成了砖式民房,形成的如今的格局。 
  3规模布局及现状遗存 
  张之洞故居位于地安门外白米斜街711号,占地面积约为9900平方米。街巷口的砖墙上刻着街道的名称历史渊源:“白米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属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辖区。始称于明代,属日忠坊。清代为正黄旗地界,其名一直沿用至今。白米斜街北侧有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故居,基本完好,现为中国石油部宿舍。”元代,此街是存储大米的主要地区,因此得名白米斜街。由斜街东口向内走100米就是白米斜街11号院――张之洞故居的大门,经过岁月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周边的民居建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部分经过了改建、利用甚至已被拆除,如今门口保留下来的还有当年的广亮大门、门枕石和一面长长的照壁,依旧可以感受到这所宅院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3.1总体布局 
  张之洞故居的历史布局在文献资料中有较详细的描述,贾?B老师在《北京私家园林志》一书中提到“宅园格局宽敞,横跨四路院落,中路是住宅主院所在,设有四进院子,各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东路院辟有花园,大门位于东南角,院中堆了一座假山,山上建有凉亭,山下曾经挖有一片很小的水池,旁边种植着繁盛的松柏花草。假山的北面是一座五间正厅,厅北为东楼五间。”可见当时该故居是四路四进式布局,东路的花园门亭、山水、厅楼一应俱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