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屈原“事君而不二”之因
摘 要:屈原屡谏不入遭疏放,但他“事君而不二”,最后选择沉湘自杀。本文除了分析被历代文人、学者称赞的屈原的内在修养品格外,还将从屈原的贵族身份、同姓无相去之义,依前贤而守节方面探析屈原“事君而不二”之因,更加全面地认识屈原的去留选择。
关键词:屈原;内在修养;同姓;前贤
屈原生活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按照适度的义事君,若君王不和道义,则可以停止事君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国君做的不符合道义,臣子可以离开国君,另寻适合发挥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因“义”不和而改仕他国,最后无奈之下“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孟子曾游说过梁惠王、齐宣王、邹穆公、鲁平公等君王,都因不得君而去。春秋战国本是一个游士游走四方,争相为各国君主所用的时代。汉初贾谊《吊屈原赋》中对屈原的经历深感同情,叹道:“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2]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也感叹:“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谪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如是。”[3]《渔父》中渔父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起波?”[4]甚至屈原自己也有过去留的思想斗争,面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T怒”的楚王,“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同列和“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道。屈原也曾想过“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去国离乡,依从灵均之吉占。但当“欲从灵氛之吉占兮”时,心里又“犹豫而狐疑”,最终还是选择了“顾而不行”不肯离去,“事君而不二”。屈原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其内在的品格修养原因,也与屈原的贵族身份、同姓无相去之义的原则有极大关系,同时还受到前贤的重要影响。
1 高洁深沉的内在修养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出生之时就吸收日月之精华,合乎天地之正气,享有与生俱来的内美。他又以强烈的内在修养完善自己,始终进行着高要求的自我修洁,“佩秋兰”、“扈江离欲辟芷”、“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衣食住行多以高洁之物为伴,可见其竭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完善人格修养。同时屈原极重视修能储德,“重之以修能”、“余独好修以为常”,恐老冉冉将至而“修名之不立”。以修正直忠诚为常业,培养了他坚贞清洁的人格品质,使他独立于混浊而不分,幽昧而狭隘的社会现实中。也培养了他执著追求的意志和满怀忧患的意识,关切楚国命运,心系民瘼的深沉情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被肢解九死,也不改变自己的理想追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哀念万民遭遇多难,以陨其身;《哀郢》中“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念楚国将虚,心常含戚;“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心系民瘼。正是淳正美好的品质,极高的人格道德修养,深沉的情感,构成了屈原内心深处柔软的家国归属感,是屈原不愿离开故国的重要原因。
2 与楚王同姓的贵族身份
屈原在《离骚》开头即说明自己显赫的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开头写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释:“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童,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5]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国国君同姓共祖,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屈原注定与当时的游士选择不同。东汉时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注解为:“言乃旋我之车,以反故道,及己迷误欲去之路,尚未甚远也。同行无相去之义,故屈原遵道行义,欲还归也。”洪兴祖《楚辞补注》中也有同样的释义,如对《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注解为:“异姓事君,不合则去;同姓事君,有死而已。屈原去之,则是不察于同姓事君之道,故悔而欲反也。”且在《楚辞补注》中洪兴祖直接对贾谊的“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想法予以否定“然原初未尝去楚者,同姓无可去之义故也。贾谊云: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失之矣。”[6]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在其《中国诗学》中也认为:“屈原因为与楚王室是同姓,不同姓的臣子可以像鸟那样自由选择树木,任意飞离,而同姓臣子到死也不能离开,这才是屈原思想中解不开的死结。”[7]
“同姓无相去之义”,最早是孔子《春秋》认为,诸侯公子若离开本国而去适他国,不合伦理规范,之后意为同姓共族兼恩与义无相去之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