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标点符号
关于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标点符号
郭沫若说过:“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沸羹集?正标点》)可见,标点符号对于书面语言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它有两种呈现形成式: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一种是体现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言语形式。举例来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在朗诵《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时,将“炬”字作字音延长处理,使人明显感觉到“炬”字后的标点符号已由书面上的逗号变为语音技巧上的破折号了。破折号可表示声音的延长,这种情况下的破折号就作为语言形式而存在着。而陈铎朗诵的客观意义却是:通过往后拉延的破折号,使人形象地构现大火蔓延开来的情景,并牵带出杜牧遥对历史而自深沉怀抱流淌出的无限忧思与感慨。此时的破折号就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着。
在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一、留意看似误用实则巧用的标点符号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经常会和一反常态的变形语言不期而遇,“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就是读书人如数家珍的典例。其实,辅助文学作品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标点符号也经常以反常态的陌生面孔进入读者的审美区域。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段话: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在通常情况下,文段中“债务”后的句号当换为逗号才不至于留下“误用”的“瑕疵”。先有思想意识“要偿还”,后才有外现行为“设法偿还”,前后组成连贯的话语――一个表示顺承关系的复句。既然前后相承,之间使用逗号当属常理。倘若如此,那仅是语言问题,表示一句话还没说完,还有后续文字。保留“债务”后的句号,那就是言语表达。联系文本,小说在讽刺和批判玛蒂尔德的同时,也给予了她深切的同情和赞美。此处的言语表达就能暗合“赞美”。“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后的标点符号是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已说完,不再有拖曳的文字,这就形象地暗示玛蒂尔德在作出偿还债务的决定后不再有其他的后续心理活动,诸如犹豫、反悔、焦虑、担忧,总之,她是“毅然决然”,是彻头彻尾的果断。作者通过一个反常态的句号,就圈点出了玛蒂尔德果敢、坚强等美好的品德,同时,也传出了自己深情的赞美之意。
二、留意起复制文本作用的标点符号
在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意”与“志”已通过语言文字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来了,但他还要通过标点符号来“复制”一下,从而使读者增获一次“语言反刍”的机会。徐志摩《再别康桥》第五诗节“寻梦”后的疑问号,就有复制的作用。整个诗节是这样的: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为什么“寻梦”后不用逗号或句号而用疑问号呢?让我们把目光上移到诗的第四节: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作者不说“美丽的梦”,而说“彩虹似的梦”,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梦虽美丽,但离“我”太远,只能仰望,无法触及,且它只存现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区段,不久便消失了。我们读诗获知:作者曾经有过美丽的梦,但那梦,那销魂的美、爱和理想消失了。“寻梦”后的“?”就含蓄地表达了这层意思。“?”意味着作者去“寻梦”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为什么不能重新寻回“梦”?因为“梦”已消失。可见,“寻梦”后的“?”实际上是对上一节诗中“梦”所传达的内容的复制。
如果说《再别康桥》诗中唯一的“?”是对个别诗句作特写式地复制,那么臧克家《老马》诗中唯一的“!”就是对整首诗作全景式地复制。全诗如下: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诗中“!”的内涵是丰厚的。“!”紧挨诗句“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使人一下子形象地想象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的情状;“!”是句末标点,它和第一节里的其余三句诗均有关联,特别是“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这一句,使人仿佛形象地感受到了老马所受重压的力度和压力嵌入皮肉的进度;“!”给人以沉重感,既暗示出老马背上压着的沉重的负荷,也暗示出老马心里埋着的沉重的怨愤,还暗示出全诗沉重灰暗的色彩;“!”使人感到一种向下的力,诗中至少有三种力在向下:“压力”的往下“扣”,泪的往下“咽”,“鞭”的往下抽;“!”显示出诗人沉郁悲愤的感情。由此可见,“!”不仅复制了所在诗句所在诗节的内容,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