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中医药风俗文化初探
摘 要: 明清时期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其风俗文化渐渐形成,如药王庙会活动、中医养生等,医药风俗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民国初年中医药是四大国粹之一。明清时期中医药风俗文化形成与当时政治因素和传统思想文化密不可分,显示中医药文化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医药风俗 文化
伴随人类医药活动的发展,医药风俗文化也随之形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医药风俗文化本质是人类创造出来有关医药方面的文化,主要是和中医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如古代百姓把行医叫做悬壶,始见于《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1]记载壶公:“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军符》、《召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其卖药口不二价,治百病皆愈。”[2]可见壶公是通过悬壶的标志实施治病救人,后世所说悬壶问世常常指医生行医。
一、明清时期的医俗文化现象
明清时期医药发展迅速,医药习俗涌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到明清时期人们更加重视。如端午节,根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载:“太医院例于端阳日差官捕虾蟆挤酥,以合药制紫金锭。”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午。现今人们通常认为端午时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其实不然,因为五月天气渐热,古时为防止热毒,《夏小正》云:“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竞采杂药”。现代药物研究表明艾的杀菌能力极强。此外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端午这天北京百姓的活动:“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3]百姓采取各种方式驱邪避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身体上的健康。
如北京药王庙:“著名者四,一在东直门内,曰东药王庙;一再地安门外西步量桥,曰西药王庙;一在安定门之西,曰北药王庙;一在天坛之北,曰南药王庙。岁之四月中旬至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香火极盛。”[4]京城的百姓选择在药王诞辰日去药王庙进行祭拜,尤其是在医药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在百姓的心目中,药王可以保佑人平安健康,所以要前往祭拜。通常中医药行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医药鼻祖,各地药王庙主祀三皇,或者主祀孙思邈等某一名医。如江西省樟树的商家民众供奉药王神有伏羲、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皇甫谧、葛玄、孙思邈。相传道教的葛玄在樟树镇阁皂山修炼丹药,后人认为这是樟树药业的开始,之后樟树发展成为全国三大药材市场之一。
随着药王庙祭祀的人数增多逐渐发展为庙会,如河北的安国(今祁州)的药王庙内供奉邳彤。邳彤,信都人,初事王莽,后归光武,拜太守,以功封灵寿侯,图像云台[5]。从记载中说明在祁州皮场王被奉为掌管百姓身体健康的神明。在封建时代的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百姓出于敬畏神明和求得自身健康的目的,纷纷前来药王庙对邳彤顶礼膜拜,希望药王保佑自身健康。《重修明灵昭惠显佑王祠记》记载:“时清明寒食,四方瞻仰进香,赛祷于祠下,车彀填门,非淫祀也。”清朝雍正年间的进士祁州人刁显祖的《祁阳赋》中记载了祁州药王庙盛景:“皮场初封土地,历晋侯王,男女祈祷奔走若狂。年年两会,冬初春季,百货辐辏,商贾云集,药材极海山之产,布帛尽东南之美。”[6]在封建时代的农村集市中,庙会担当集市贸易和民俗活动的功能,祁州的药王庙活动具备庙会和集市的双重功能适应了当时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安国药王庙会期间不仅是百姓医药习俗的文化活动,而且是药材贸易活动的中心。“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日,商贾辐辏,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兑药材之总汇”[7]。至此安国的药王庙会日也是明清时期全国的药材销售交流日。
此外,《成都记》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由此可见在古代药市活动有专门的活动时间,即在成都每年九月都举办医药有关的民间文化活动,如采买药材、祭祀药王等。
随着医药交易的发展,行业专用语逐渐形成。即使是地区不同,中药材经营者们通过行话了解市场行情,例如泰字号人马,泰字由三水人三个字组成,广东三水县经营中药业的人,听到和提到泰字号人马,立马明白是三水人。三、四十年代,某些药材商人临近广东和香港,互相之间经常互报市情,熟悉货物畅销与否,以便及时赚取利润。药材金药材坭说明药材的特点,即货物短缺时药材贵时如金银,贱时如坭砂。此外,还有很多行内术语,如开盆、八珍头、花货。
二、医俗风俗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医药风俗文化现象伴随着医药活动发生的,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医药文化风俗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