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公害”黑木耳栽培新技术
黑木耳是传统的食、药兼用菌,既具有高蛋白(高氨酸)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又有清爽可口、脆嫩宜人的口感,并有清肺益气、滋阴壮体、补血活血等疗效,被纺织、矿山、理发、环卫以及一线教师等高尘作业人员作为必须的保健食品,其市场价格越来越高,2004年人工栽培黑木耳市场价格每公斤达60元左右,商品质量高的可达80元以上,加之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生产效益及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一、栽培季节的安排
黑木耳是一种木腐菌,属于中高温型菇类,其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 35℃,最佳为22~28℃;一般耳片萌发及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5℃,最适温度为20~28℃。根据这一特性,一般东北地区可安排6~8月份露地出耳,保护性栽培可双向各延伸1~2个月,即可形成2批投料: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每年可安排4~6月、8~10月出耳;长江以南地区,可分别安排在3~5月、9~11月出耳。但是,由于各地的地理、气候和栽培模式、栽培场所以及管理技术等条件的不同,在具体栽培时间上应该自行调整,不宜生搬硬套。
菌种的制作。一般应根据计划出耳的时间,向前推进3个月左右,按一级、二级、三级的生产程序逐级操作。但近年研发工作中发现,黑木耳的栽培,大多不再制作三级菌种,而是直接使用二级菌种进行栽培播种,这样可以节省约40天的时间,因此,向前推约2个月时间即可。生产中应严格检查剔杂管理。
菌袋的生产。根据计划出耳的时间,一般向前推进45天左右即可,但应根据基料、配方、培育温度、装料的多寡以及菌株的特性等条件具体测算,以宁早勿晚为原则。
二、菌种(株)的选择
一般传统种植黑木耳的地区,如东北各地均有适应当地条件的“当家种”,但在非主产区和新生产区,在没有当家种时,则应认真咨询,尽量选用本地或与本地条件近似地区的菌种,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安排出耳试验和品比试验。山东地区近年表现较好的菌种有农科108、杂交6号、农科62、黑88、黑22号等。
三、基料处理及栽培配方
1.基料处理:选择无霉变的阔叶树木屑等原料,按配方计量后,除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外,加水拌匀,根据原料的质地及当时的气温等条件,建堆闷料2~4天,使之充分吸水、软化,避免木屑尖刺扎破塑料袋,并在适当的水分和堆温条件下,某些杂菌孢子开始萌发,有利于提高灭菌效果。闷料结束后,摊开料堆,一边降温一边进行调配。先将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溶于水后,均匀喷洒于料内,并进行拌匀,再调整基料含水率在63%左右、pH值在7~7.5、料温在28℃以下或常温时,即可装袋。
2.配方:
配方一。木屑220公斤,麦麸30公斤,蔗糖1.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石膏粉3公斤,尿素0.8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保成功1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袋。料水比1∶1.6~1.8。
配方二。木屑160公斤,棉籽壳60公斤,麦麸30公斤,蔗糖1.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石膏粉3公斤,尿素0.6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保成功1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袋。料水比1∶1.6~1.8。
四、菌袋生产
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有多种方式及模式,其菌袋的制作应根据栽培模式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1.菌袋及其适应模式:①长菌棒。使用扁宽17~20厘米、长80厘米左右的聚丙烯塑料袋,机械装料,两头扎口,高压0.15兆帕灭菌2小时,或常压灭菌10~12小时,如果灭菌灶一次性装料达到500公斤以上,则需相应延长灭菌时间。菌棒式栽培模式为菇棚吊袋出耳、仿段木栽培等,由于菌棒较长,不易操作,故现在少有采用。②小菌袋。使用扁宽17~20厘米、长35厘米左右的聚丙烯塑料袋,两头扎口,其他按常规操作。栽培模式为层架式两头出耳,由于出耳点少、面小,故出耳周期长,而且因为两头多余塑膜的影响,形成较长耳(柄)基,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现少有采用。③大菌袋。一般使用扁宽20~28厘米、长45厘米左右的聚丙烯塑料袋,大小如同平菇菌袋,两头扎口,灭菌等均按常规操作。大袋式栽培模式为层架式出耳,适合集约化生产,但由于棚、架的一次性投资较高,故适合仿工厂栽培以及有投资能力的生产者。④立式菌袋。一般使用扁宽20~28厘米、长30~35厘米的聚丙烯封底塑料袋,每袋装料0.5~0.7公斤,栽培模式为地栽(适应东北地区)、床架模式等。从实践来看,山东等地的黑木耳生产当以这种菌袋为主。
2.接种:一般可根据菌袋的大小或装料的多少确定接种方式,如小菌袋可采用两头接种的方式;立式菌袋可一头接种,也可采用“梅花接种法”,即在菌袋周身打四排约6个接种孔,接入菌种后用胶布封口;长菌棒和大菌袋每袋可装料2~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