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中的蓝印花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时光中的蓝印花布   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复古的美   在江苏省南通市蓝印花布艺术馆进门处,有一堆用老布覆盖着的“宝贝”。掀开布面,里面是一叠一叠的蓝印花布,颜色有深有浅,纹样不尽相同。这批布是馆里年前从江浙、山东一带居民家中收集过来的。“都是老布,以后慢慢就没有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吴元新说,蓝印花布的抢救性保护到了关键时期。   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这些年,蓝印花布掀起热潮,因为它有种复古的美。不过,吴元新说,这种古老的布料着实被人们“嫌弃”过一阵子,不少人都改行了。有阵子,他着实失落,但始终没有放弃。现在,经过吴元新和家乡人的努力,蓝印花布面料已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尤其是蓝印花布时装,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蓝白人生   何伟在《奇石》里说到一种美国式的价值观:做一个有故事的人――“你的故事是你可资利用的武器,它不但帮你战胜敌人,还能给他人带来光明”。何伟本人是跑了一场孤独的马拉松,对手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从这个角度说,吴元新有太多的故事:用“蓝白人生”来形容吴元新一点都不夸张。他的童年,是在家里人一起染布的日子中度过的,对蓝印花布的情结就像小时候最爱吃的妈妈的饭一样,是一种顽固的热爱。他花大半生的时间和蓝印花布较劲,从17岁开始一趟一趟地去乡下收布、一次一次地为博物馆找地儿、一夜一夜地把上万种纹样整理成厚厚的书,还有让它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它在温总理面前展示风采、让它给彭丽媛做衣服出访穿――都有令人感佩的执着。吴元新付出了半辈子――想必会是一辈子的时间、精力、感情来经营这块布,以至于没它就会坐卧不安。他自己也笑谈,几乎每一分钟都要说蓝印花布4个字。   吴元新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启东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记忆里,奶奶和母亲纺纱织布、父亲在农忙之余帮着浆纱染色,“这种家庭式作坊劳作的场景,在当时农村十分普遍”。   十六七岁时,吴元新走进染坊学习正规技艺,在启东蓝印花布厂里学会了印染、刻板和纹样设计。此后,又先后在宜兴陶瓷学校、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等地工作和深造。   从17岁开始收布,迄今38年,吴元新收来的被单、门帘、包袱布像小山一样堆满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起初他们收来是为了借鉴上面的纹样,加工日本的订单,后来渐渐体悟到其中的文化之美,就开始转向收藏、整理民间纹样――随便一块蓝印花布,吴元新都能立刻说出图案的名字和讲究。   1996年,吴元新创办的蓝印花布艺术馆在市区文峰公园内开馆。此后的近20年里,他一直致力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抢救、保护与传承。他的努力得到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专门在濠河边为他建设了新馆。如今,新馆里有一整面墙的区域,用来存放这些年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布样。“我们已经收藏2万多件10万多个纹样。”近10年来,通过梳理建档,他们一直保持着每年出一本理论研究书籍的状态。   国内外高校、学者研究但凡涉足蓝印花布之处,能够找到的文献资料大多会出自吴元新之手。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让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研究更深一步――由他主持的《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研究》获国家重点课题项目,成为南通市首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现在,作为全国首批4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