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视角下的孔子乐舞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叙事视角下的孔子乐舞思想   【摘 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将他与弟子的日常言论集成儒家经典文本――《论语》。本文试从教育叙事的视角阐述孔子的乐舞教育、乐舞政治以及乐舞美学,力图将教育叙事及研究引入到舞蹈教育、研究中,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教育叙事;乐舞思想;孔子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8-02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教育界开始关注并实践教育叙事研究。我国是在新世纪之初才开始将叙事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现如今,教育叙事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各层次的教育范畴,包括学校德育、学科教育、艺术教育等。叙事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那时的人们开始通过口述神话来描述事情,或利用崖画等手段传递信息,这就已经具备“叙事”概念的萌芽了。   孔子年少时生活艰苦、家徒四壁;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会计),当过乘田(饲养员);三十岁后开始创办私学,授徒讲学;五十岁后曾短暂步入仕途,曾任司空、司寇、相事等官职,但遭同僚的排挤,后周游卫、宋、陈、郑等列国,均未得用;晚年回鲁国开始修订六经、春秋、周易等典籍,以教后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去世后,他被后世尊为孔圣人、文宣王、至圣、万世师表等。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撰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一直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谓“述”,就是“叙事”。在《论语》中孔子把教育的观点、思想,通过叙事的方法简单地叙述出来。《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记录,是活生生的,是写实的,充满着日用伦常的生命活力。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①。   一、乐舞教育   纵观孔子的一生,其教育生涯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他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教育最早出现在上古时期的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到了周代,教育制度与建制已趋完整。那时,政教一体,官师不分。孔子后来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始收徒从教,开创办私学之先河,提倡“有教无类”,自语“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也。”此处“六艺”有两说:一为礼、乐、射、御、书、数;另一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前者为周代官学科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以六艺。”孔子所授应为后者,后人称之为“六经”或“六书”。   礼乐教育始于周代的“制礼作乐”,在国子教育中列为首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时已“礼崩乐坏”。《史记?孔子世家》载:“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服膺于周代礼乐,自语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亲自修订教材,收徒传教。《诗》和《乐》是孔子开展乐舞教育的主要科目和叙事载体,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包括了德育、智育的教育功能,同时,还有美育、体育的教育功能。因为《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所以,《墨子?公孟》认为:“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乐》主要是配合《礼》的教育,合称“礼乐”,礼与乐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乐》又配合《诗》的教育,合称“诗乐合物”。孔子通过乐舞的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他本人也有很高的乐舞造诣。就算在“陈蔡之困”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要求弟子们弦歌不绝。   二、乐舞政治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年轻时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直到五十岁时才被任命为中都宰,颇有政绩,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参与国事,曾摄行相事。尽管孔子的从政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但其政治抱负在治理鲁国期间得到了充分展现。《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价);男女行者别于涂(途);涂(途)不拾遗……”可见孔子的治世之力。民间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纵观孔子短暂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窥见其积极倡导“仁”、恢复“礼”、振兴“乐”的“德政”思想。礼乐在他施政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孔子为政,先正礼乐。《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行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乐是教化万民的灵魂,政是推行礼乐的工具,刑是确保礼乐教化施行的手段。《论语》中记载了多则乐舞治政安邦的相关论述。《论语?子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