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八年级必修).DOC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八年级必修).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9年级古代诗歌赏析集锦(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25课 杜甫诗三首 课文研讨 望 岳 一.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 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 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 押的是仄声韵。 二、问题研究   《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 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组诗来做比较。组诗共六首,480字,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则稍逊一筹,原因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成了一个远离人 间的仙界,举例如下:   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其一)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其二)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其三)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其四)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其五)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其六)   李白长于想像,但这组诗给人的印象是泰山处处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损泰山的现实风貌。前人 曾谓《望岳》可以俯视李诗,的确是不刊之论。   春 望 整体把握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 。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 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