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动词之名词句式中 之 成分辨析
古代汉语动词之名词句式中 之 成分辨析
摘要:在古代汉语语法中,双宾语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动词+之+名词”就是一个双宾语结构,即动词后面的“之”为直接宾语,“名词”为间接宾语。如,“文公与之处”(《孟子?许行》)。但是,这种结构中的“之”并非都作间接宾语,它或为单独的宾语,或为宾语的定语。这样,就出现了貌似双宾语的其他语法结构。就“动词+之+名词”结构中的“之”的句子成分进行辨析。
关键词:双宾语;“之”;句式;成分;语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90―02
所谓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后面带有两个宾语。两个宾语中一般是一个指人,一个指事物。指人的宾语,一般紧接动词之后,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叫近宾语或间接宾语;指事物的宾语,一般在近宾语之后,离动词较远,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叫远宾语或直接宾语,其句式形式为“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个间接宾语有时用“之”,直接宾语一般为名词。如“公赐之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之”就是间接宾语,名词“食”为直接宾语。因此,“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句式又可以写成“谓语动词+之+名词”的句式。但是,在古代文献中,“谓语动词+之+名词”的句式中“之”却不都是间接宾语,这就出现了貌似双宾语的其他语法结构,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辨别不清,成为我们研读古籍的障碍,有必要对古代汉语的双宾语问题从语法角度做进一步辨析。本文就“动词+之+名词”这个双宾语结构中的“之”进行解析,以期对古代汉语中间接宾语“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献中存在的双宾语结构,领悟古代文献的真正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动词+之+名词”句式中“之”字的成分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比较常见。
一、“谓语动词+之+名词”句式中的“之”为间接宾语,即“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结构
如:
1.文公与之处(《孟子?许行》)。
2.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3.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4.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种树郭橐驼传》)。
6.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史记?李斯列传》)。
7.汤使遗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
在例1至例7中,“之”字均作间接宾语,“之”后的名词为直接宾语。这些句子都是典型的“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句式形式。
二、“谓语动词+之+名词”句式中的“之”为独立的宾语,明显省略了介词,应看成“谓语动词+宾语+补语” 的结构
如:
1.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海ā豆?语?勾践灭吴》)。
2.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史记?平原君列传》)。
3.项王受璧,置之坐上(《史记?项羽本纪》)。
4.颍阴侯言之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6.凡为人臣者,犹庖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以上的六个句子,“之”字的后面省略了“于”字。例1,“纳之太宰?骸庇ξ?“纳之于太宰?骸保?“纳”的近宾语“之”指代的虽然是“美女八人”,但这个“美女八人”是作为礼物送给太宰?旱模?所以“之”所指的相当于物。“于”字引进行为的对象,“纳之(于)太宰?骸本褪恰敖?献她们(于)太宰?骸毕嗟庇凇鞍阉?们(八美女)献给太宰?骸薄!爸?”做“纳”的宾语,而“太宰?骸痹虿钩渌得鳌澳伞钡亩韵螅?不是“纳”的宾语。例2,“进之楚王”也应为“进之(于)楚王”,动词“进”的近宾语“之”,指代的是铜盘。“进之楚王”就是“进献它(铜盘)(于)楚王”,相当于“把铜盘进献给楚王。”可见“之”所指的是“物”,而不是指“人”,“于”字引进行为的对(下转208页)(上接190页)象。这个貌似似双宾语的语法结构其实就是“谓语动词+宾语+补语” 的结构。又如例3,“置之坐上”也很容易误认为双宾语结构。代词“之”是谓语动词“置”的宾语。但“坐上”不是“置”的宾语。而是对“置”加以补充说明的处所补语,即“置之(于)坐上”,“于”的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以上其他如“言之上”、“ 置之地”、“进之君”及“投之河中”、“藏之名山”亦属此类。
三、“谓语动词+之+名词”句式中的“之”为宾语的定语,即“谓语动词+定语(之)+宾语”的结构
“之”在此通“其”,“之”和后面的名词是“定语+中心语”的关系,而不是双宾格式。如:
1.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左传?宣公十一年》)。
2.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