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贿赂语义语用分析.docVIP

古代汉语中贿赂语义语用分析.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中贿赂语义语用分析

古代汉语中贿赂语义语用分析   摘 要:“贿”“赂”二字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上古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使用的,其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连用的“贿赂”一词。在上古汉语中“贿”“赂”二字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对《左传》中含有“贿”“赂”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将这些相应的例句作为语料,对《左传》中“贿”“赂”二字的具体语义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古汉语学习者分析古汉语字词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贿 赂 《左传》 语义 语用      一、对“贿”“赂”的有关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贿,财也。从贝有声;赂,遗也,从贝各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贿,财也。周礼注曰:“金玉曰货,布帛曰贿。”析言之也。许浑言之,货贿皆释曰财;赂,遗也。见鲁颂大赂传,笺云:大犹广也,广赂君及卿大夫也。按以此遗彼曰赂,如道路之可往来也。货、赂皆曰物,其用之则有公私、邪正之不同。又遗,亡也。广韵:失也、赠也、加也。按皆遗亡引申之义也。   结合《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对“贿”“赂”的解释以及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的解释可知,“贿”的本义为财物。如:以而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其中的“贿”指的是陪嫁的财物。“赂”在古代的常用义是赠送的财物,如:又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皆取赂而还。(《左传?宣公元年》)同时,“贿”“赂”也都可作为动词,指用财物赠送别人。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分析“贿”“赂”的语义时指出:“‘贿’与‘赂’意义很相近,从《左传》用例来看,‘贿’常用为动词,‘赂’多用为名词;后世‘贿赂’连用,也是动宾结构。”①但从我们对《左传》“贿”“赂”用例的分析来看,“贿”用作名词,“赂”用作动词的例子也并非少数。关于对“贿”“赂”的具体语义及语用,我们将根据它们在《左传》中的用例并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      二、“贿”“赂”在《左传》中的用例情况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贿”在《左传》中共出现了36次,“赂”在《左传》中共出现了69次。但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两个字的用例都有重复的地方。   (一)在“贿”的用例方面,其中“器用财贿”共出现了3次,“重贿之”共出现了3次,“厚贿之”共出现了2次。“赠贿”共出现了3次。   (二)在“赂”的用例方面,其中“贿器”共出现了2次,“求赂”共出现了3次,“重赂”(“赂”作名词)共出现了2次,“重赂”(“赂”作动词)共出现了3次,“纳赂”共出现了3次。   另外,《左传》中还出现了“贿赂”二字连用的用例1个,对此,我们将另文分析。   综上所述,除去重复的部分,“贿”在《左传》中的用例共有28个,“赂”的用例共有61个。(不包含“贿赂”连用的用例)      三、“贿”“赂”在《左传》中的语义语用特点      (一)“贿”的具体语义   1.表示财物、财礼。如:   (1)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隐公十一年》)②   (2)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僖公三十三年》)   (3)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文公十八年》)   (4)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文公十八年》)   (5)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则无及也。(《宣公十四年》)   (6)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贿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伐、师慧。(《襄公十五年》)   (7)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襄公二十四年》)   (8)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襄公二十四年》)   (9)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襄公二十四年》)   (10)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襄公二十四年》)   (11)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昭公五年》)   (12)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昭公十三年》)   (13)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昭公十六年》)   (14)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昭公十六年》)   (15)承嗣大夫,强易其贿。(《昭公二十年》)   2.表示赠送财物。如:   (16)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厚贿之。(《文公十二年》)   (17)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成公二年》)   (18)王以为介,而重贿之。(《成公十三年》)   (19)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襄公十年》)   (20)贿荀偃束锦、加璧、乘马,先吾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