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喻子涵散文诗中石头意象初探
喻子涵散文诗中石头意象初探
绪论
“站在黑夜思考人生,我的灵魂便上升为天空,超越一切物欲。当黑夜关闭涌动而浮躁的现实,真善美与假恶丑便在黑夜里深化分解,最终让灵魂与幻想提取出人类急需的美好物质来。我所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希望人间和睦美满。”[1]作为生长于西部喀斯特地区的土家族诗人,喻子涵以其孤傲决然的姿态,行走在诗意的世界里。多年来,喻子涵坚持在散文诗的创作及理论的研究上,在大量的纯文学刊物发表散文诗作品及理论文章,并先后结集出版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诗集《蓝色天空》,散文集《雨天作文》,散文诗集《回归或超越》,逐渐引人关注。1997年《孤独的太阳》获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成为全国范围内以散文诗获得全国性文学奖的第一人;2007年,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评奖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授予其“中国当代十大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成为当代中国散文诗界的一颗明星。
石头,是喻子涵散文诗中普遍使用的意象。石头遍布贵州高原,也贯穿于喻子涵的散文诗中。他的散文诗具备厚重、坚硬的质地,孤傲浪漫的气质,拥有类似石头的气息。石头就像那些散落夜空的星星,织就了他风格独特的散文诗星空。那些灵动的诗句、深邃的立意、思辨的表达,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紧扣读者心弦、拷问读者内心。
喻子涵散文诗石头意象特征
喻子涵驰骋在散文诗的疆域,虔心书写大地山川,善于穿梭于石头的内部、和石头对话,体味石头的脾性,感受石头的厚重,构成了其散文诗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
在《边墙:石头流动的长河》中,他写道:“一条人文的巨蟒,穿越时空,让我梦绕魂牵、紧追不舍。/无数晃动的鳞壳,像沾满火焰和硝烟的脸庞,像流布血污和汗水的脸庞,像祭旗时那五颜六色的跳神者的神秘面具。”[1]他写边墙,写石头铸就的远古建筑,却跳出了石头坚硬的外表。蔓延的边墙,成了“人文的巨蟒”,在诗句中注入了充盈的文化信息,满怀浓郁的人文气息。那些被诗人呈现的凌乱的描述,使阅读者无意地置身其中:鳞壳,沾满火焰和硝烟的脸庞,流布血污和汗水的脸庞,祭旗时五颜六色的跳神者的神秘面具――这一切在诗人“石头――边墙――人文的巨蟒”的递进抒情及深化演绎中渐次铺展,进而营造出一种森然肃穆的历史文化氛围,使历史的灵魂在石头的沉默中得以凸显,让阅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留下的信物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灵动的、有表情和情感的。“凭依炮台,朝圣的眼光沉入另一种梦境……一只风干而有力的断掌,一枚张着巨嘴发出吼叫的骷髅;/一个浸染月光而盛满清水的铜色陶罐;/一把未锈的小腰刀和几件雕琢精美的微光四射的银器;/泥土中花瓣的粉尘和旱烟的碎末,以及几缕淡黄的神圣的胡须或阴毛;/一根等待吹奏的竹笛,几枚铜钱――刚发下的军饷;/――它们在创造生命的永恒。”(《营盘:历史遗弃的圣迹》)[1]在对石头铸就的炮台的书写中,作为朝圣者的诗人获得了一种对历史的感知,从炮塔出发,到断掌、骷髅、铜色陶罐、小腰刀、银器、(淡黄的神圣的)胡须或阴毛、铜钱(军饷),石头在此对诗人的思想是一种引申,诗人的书写也从简单的石头,到白描的炮台,成功地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历史空间,也就是诗人所写的“另一个梦境”。而仅从标题上看,《营盘:历史遗弃的圣迹》、《让我的体温穿透历史》、《石城:生命以外的生命》、《少女和马――观贺兰山岩画速记》等散文诗章都无不自内向外地散发出历史文化的气息。
喻子涵大气磅礴、深厚内敛、思想深远散文诗中,他写南长城、写古旧的石头建筑,也写富含特殊意义的石头器皿、工具、雕塑、面具。这些所书写的对象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或是经历时间的洗礼并顽强地存活于世,因此本身就承载着时间的气息;或是因为特殊的形象,而预示特殊的文化情感。但他的书写又不仅仅是对简单的事物进行描述,而是怀着敬仰和崇拜的情感,通过对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气息的事物的书写,跳出事物的外表,深入到历史的内部空间,进行聆听,进行对话,进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场。也可以说,喻子涵对散文诗的书写,让他达到一种对历史的感知和体味,带领阅读者逐渐地融入到历史文化的独特空间中去,沉醉在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当中。
喻子涵的散文诗凸显出悲悯与搏斗的独特情绪。悲悯与搏斗,是贯穿喻子涵散文诗的一种独特情绪,而“石头”为其情感诉求提供了一个载体。
“石头的坚硬创造了生命的坚韧,生气勃勃的生命创造了历史的不朽的灵魂。”“胜利与失败合二为一,生存与死亡合二为一。人类在这一层一层的青石板里,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他们的劫难,完成他们的历史。”“一块块大青石的影子,嶙峋的筋骨拱起历史的沧桑,风雨不能剥蚀,向蓝天描摹烽燧起伏的图景。/尸骨与鲜花,坟墓与边墙,生命成了另外一种生命。”[1]通过石头,喻子涵感知了历史,也触碰到现实。在喻子涵的眼里,石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