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价值范畴.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哲学视野中价值范畴

哲学视野中价值范畴   摘要 传统的价值定义汗牛充栋,各有意义,但又充满歧见和混乱。对价值的界定应立足于哲学视角,坚持关系价值论、效应价值论和系统价值论基本立场。由此视之,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提出价值的哲学定义,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需要,是解决当前环境、生态问题的需要,是克服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矛盾,促进价值体系科学建构、有序推进、和谐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价值哲学;定义;基本立场;价值分类   中图分类号 B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1-0068-(06)      一、传统价值概念的多种含义及其片面性      “价值”一词是人们使用最多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表达诸如“好或坏”、“有用或无用”、“有效或无效”、“有利或不利”、“得或失”、“善或恶”、“美或丑”、“真或假”、“珍贵或卑贱”、“高尚或卑鄙”、“神圣或世俗”、“重要或不重要”、“有意义或无意义”、“合乎需要或不合乎需要”、“正当或不正当”、“正义或非正义”、“应该或不应该”等等相对于人的褒义或贬义。不仅如此,价值还常常与人的理想、信念、标准、规范、态度、责任和义务等相联系。      西方社会对价值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的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都趋向于至善,因而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他因此将价值区分为目的价值和手段(工具)价值两大类;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是最高的价值,苦行、对上帝的追求、对来世的想望是最大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以过理性生活,争取自由与平等,提高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为人的价值。现代西方的许多哲学流派都研究价值。尼采提出推翻一切以前的价值,代之以超人的价值观念。文德尔班提出普遍价值学说即“规范论”,认为在一个人的特殊估价之外,有一种共同承认的普遍价值,哲学就是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价值论是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的集中表现。此后的价值论大致可分为客观的价值、主观的价值、兴趣的价值、情绪的价值、实证的价值、实用的价值、主客观反应的价值、存在主义的价值等多种观点。   中国学者对价值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目前理论界提出的价值定义主要有六种:一是用“需要”界定价值。如,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二是用“意义”界定价值。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三是用“属性”界定价值。如,“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那些功能和属性”。四是用“劳动”界定价值。如,“价值凝结着主体改造客体的一切付出”,认为商品的价值范畴就是哲学价值范畴。五是用“关系”界定价值。如,“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六是用“效应”界定价值。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   纵观中外学者对价值概念的多种定义,可以将其概括为“主观价值论”、“客观价值论”、“关系价值论”三大类。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价值概念的不同方面、不同侧面,在价值哲学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又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   主观价值论单纯强调主体的需要、欲望、兴趣、偏好、情感等,从主观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价值,虽然突出了人的主体性、目的性、主动性、选择性,但却把价值看作是一个变量,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这样就取消了价值的客观标准,把价值研究神秘化。更为重要地,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并非都是主体主动需要的,也不是主体的兴趣、偏好所能完全左右的,有很多价值关系往往是主体不需要但却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频频发生的天灾人祸很多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价值关系绝不仅仅只存在于主体的主观追求和主动选择中,也存在于主体的无奈地被动承受中。就是说,价值关系决不是单方面的(特别是主体自身的)意愿问题,而是主客体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问题。   客观价值论(如“属性说”、“劳动说”等)单纯从客体的角度去理解价值,把价值看成是作用于主体的客体(包括劳动产品)的某种属性,虽然有纠正主观价值论片面性的意义,但却把价值等同于物的属性,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价值并不是物的属性本身,而是通过物的属性对被作用物的特性的改变所作出的效应即影响;价值也并不单纯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而是这种劳动在具体的交换关系中、在特定的需要与兴趣空间中所能产生的效应,是一般劳动与特殊需要之“共振”的结果。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本身的价值,这无可非议;但“劳动的价值”并不等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