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SAT和GIS中国水稻产量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ocVIP

基于DSSAT和GIS中国水稻产量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DSSAT和GIS中国水稻产量时空变化模拟研究

基于DSSAT和GIS中国水稻产量时空变化模拟研究   摘 要:以DSSAT模型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DSSA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1980-2007年)水稻产量,研究水稻产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产量变化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水稻气候产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水稻产量的变化逐渐形成了4个不同增减态势区以及3个不同稳定性区域的整体格局,从而得出未来一定时期中国水稻产量稳定增产的稳定潜力区。   关键词:DSSAT;GIS;水稻气候产量;时空变化;模拟研究   中图分类号 S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39-03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SSAT model related theory,in combination with DSSAT model and GIS technology,simulate the different periods(1980-2007)of rice yield in China,and analyze the rice yield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yield change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Chinese rice climate production tend to increase with the time turnover; distribution is not balanced of rice yield in the space,the south more than north,the east than the west; Change areas of rice yield gradually formed the pattern of four changes and three stable,and the stable potential area describes Chinese rice yield stable condition for a certain period.   Key word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limate rice yiel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Situation   1 引言   中国稻区辽阔,可划分10个稻作区[1]。统计资料只显示区域内水稻的总产量,不能统计每个站点的产量值。为此,笔者将DSSAT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在计算机上“种植”水稻,并计算出每个模拟点的1980-2007年的逐年水稻产量,在此基础上分析水稻气候产量分布特征。   2 水稻产量时空格局研究   对10个稻区的水稻产量按不同时期进行统计汇总,结果如表1,利用GIS对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相对于上一时期水稻产量变化的区域以及不同时期各稻区的百分比。   由表1可知,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净增产1 920.21万t,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同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2007年净减产5.19%,除个别稻区外,大部分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减产。长江流域南部稻区是20世纪90年代增产量最大、2000-2007年减产量最大的区域;长江流域南部稻区是中国水稻产量最大的区域,该稻区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关系到全国水稻总产量的稳定。   由表1还可以看出,1980-2007年,长江流域北部和南部稻区、华北稻区、华南稻区等稻区内的水稻产量在水稻总产量的构成中均大于6.5%,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中国南方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域,在全国总产量构成中比重总和超过75%,因此,需改变原有的水稻种植政策,对该区域进行重点扶持。而西北干旱、半干旱稻区、青藏高原不宜稻区等3个稻区在全国总产量构成中比重均不超过1%,海拔高度、气温等自然因素决定了该区域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   3 水稻产量变化区时空特征   水稻产量在同一区域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增减态势区,增减态势区是定性描述水稻产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区域;水稻产量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内的起伏波动状况不同,即不同变化幅度区域,不同变化幅度区域直观显示水稻产量的稳定性水平。   3.1 不同增减态势分析 增减态势是同一区域相对于上一时期的水稻产量变化态势。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2-5],将全国范围内的稻作区划分为先减再增、先增再减、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