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首要标准
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首要标准
摘要:当下的文学正在经历着从写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批评深陷职业化窠臼,导致了当代文学评论显示出一种“刻骨的致命的倦怠”。而陈福民的文学批评,遵循着“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这一信条,深扎于社会现实和作品文本,一方面,他以“美的观点”对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又以“整体的历史观”将文学批评实践放在特定的场域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审美的批评和批评的审美融合在陈福民的文学批评中,呈现出别样的批评方式。
关键词:陈福民;《批评与阅读的力量》;审美感觉;审美判断;审美意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从“拾垃圾者”形象身上看见了自身映像,并且在“混合着自喻与自嘲的夸张隐喻中找到生存的慰藉”[1]251的时代洪流中,陈福民无疑是当下文学批评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更无疑是一位富有美学理想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近十年间的写作,结集为《批评与阅读的力量》出版,这些“并不年轻的文字”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批评方式,为批评界增添了一抹昂扬向上的活力。
“文学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受制于一个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只可能是美学标准:是由后世的专业读者,即饱览各个时代书籍的读者,对作品的艺术水准作出评价。”[2]3作为文学另一组成部分的文学批评,一直伴随着文学创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而发展着,因而不能仅仅依据于实证性的历史分析方法,在阐释作品的文学价值时也应该暗中遵循美学经典设定的标准,即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
综观陈福民的这本评论集,视野纵深宽广,内容丰饶生动,语言潇洒流畅,从不轻易套用理论或主义,而是深扎于社会现实和作品文本,于娓娓道来中搭建起多重的对话关系,同时不失批评的“趣味”,加之“短制”的批?u方式,形成一种有节制的言论,这使得他的批评显得亲切自然,毫无艰涩难懂之感,传递出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一方面,他以“美的观点”对具体的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或分析,切合文学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要求,用审美批评构筑出他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又以“整体的历史观”将文学批评实践放在特定的场域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在文本分析中倾注了理性判断,用历史批评构筑出他的终极世界。审美的批评和批评的审美在陈福民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融合在一起,以审美感觉的独特性建构起关于文学批评的自由感,以理智的对话性贴近写作者与读者,并且赋予批评在评论任务之外更高的要求――对意趣的追求。
一、 审美感觉的独特性
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批评方法与文学观念上的相悖,使得所谓的“学理”放逐了文学批评的“审美性”,让文学批评成了社会学批评、政治学批评或其他性质的批评,非但不能引导读者走入审美的天地,还导致批评成了凌空虚蹈的“独舞者”。而陈福民的文学批评,则依据审美原则规避了批评活动与商业宣传之间的漩涡,使之形成了一种有“感觉”的活动。这里说的审美感觉是“由批评主体审美认知格局内部的感觉、意志、情感、体验和想象等心理因素作用于对象客体进行感知,产生情感评价和直觉评价”[3]187,陈福民的审美感觉的独特性就在于他轻概念而重感受,轻推演而重直觉,轻理论而重阅读的批评观。
在“文化批评”几乎成为当下批评界“显学”的情况下,陈福民如何将文学批评与审美感觉有效结合就显得难能可贵。王国维曾认为美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并说“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4]34所谓“无用之用”指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净化”,这种“用”是无形的、永久的。这实际上道出了文学审美的一个特点――无为而无不为。陈福民的文学批评的独特性恰恰暗合了这一点:从小众的作家到大众的传媒,从时代的辩证法到文学史写作的可能性,从古代文学经典到最新发表的作品,看似娓娓道来笔调轻松,自由出入于古今中外间,实则一篇篇都紧紧暗合着时代的脉搏律动,文学功用的存在特性转化为自由的感觉特性。由于对当下文化境遇的极度失望,陈福民用庄之蝶的“都已废”,让其承担了青春退场后精神破产的社会后果,悲凉、凄惨的“青春颓废”正是愤怒于历史转型所带来的失望的自由抵抗。由于对长篇小说文体的艺术美学理想仍存幻想,凭借林白特有的“神经质”和抒情性,关注“北漂”一代于创痛中收获现实感的空洞虚妄,是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一次“富于启示的负责的清理”。由于对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对原有社会体制的撕裂,以胡学文的“底层展示”扎根于时代的要害,力图呈现人的无奈、无助和软弱。整个评论活动虽不对概念做过的阐述,却用感受描摹文学行为的现场性;重视直觉的感官作用,拒绝推演的文学想象;亦不用堆砌的厚重理论,掩盖阅读的主体地位。
鲁迅在强调“诗美”的同时也看到:“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