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使至塞上一诗词句解释质疑及解析
对使至塞上一诗词句解释质疑及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四首》中选录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这首诗作为著名的边塞诗,多年来一直被列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修内容,学者们对此诗的评价也都很高。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是教材还是一些教学参考书中对于该诗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却是值得商榷的,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该诗的理解。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这首诗,首先要从本诗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起。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青年时期就颇具文学天赋。唐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张九龄被贬,王维感到非常沮丧,但也并未因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受李林甫等人排济而罢相,王维失去政治上的依靠,这次唐玄宗派王维出塞,从“长安”出发,到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凉州”去慰问将士。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途中。
一、对教材注释的质疑及解析
1.教材中对“烟” 的注释为“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烽烟是古时在军事上警报敌情的,一柱烽烟燃起,远处的另一座烽火台上的守军看到后也会在很短的时间相继燃起烽烟,依次传报。如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昌龄《从军行》中“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等。笔者认为在本诗中,诗人所到之处乃是旷野千里的边塞之地,荒无人烟。如果是烽烟,应该不只是一柱,因为烽火台燃起的浓烟应该是格外醒目、挺直,所以,应该不是“孤烟”。当然,也不应是炊烟,在当时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即便是有炊烟,对于远处的人来说,也不会因其太浓烈而引人注意,达不到“孤烟直”的程度。
笔者比较认同“平安火”的说法。胡三省注引《六典》说:“唐镇戍烽侯所至,大率相距三十里,每日初夜防烟一炬,谓之平安火。”《六典》署唐玄宗李隆基著,李林甫注,因此这一制度至晚起于玄宗朝。席豫《奉私圣制送张说巡边》诗云:“冬春见岩雪,早晚候烽烟。”这烽烟就是平安火,朝夕各一次。
另外,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王维出使边塞,是因为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奉命来慰问将士的,可见边塞战事应无敌人来犯的军情,不需要报警烟火。“长河落日圆”一句,也说明当时天色渐晚,所见之“孤烟直”正好与平安火出现的时间“每日初夜”相符。
据此,笔者认为诗中的“烟”应是在一定时间,在一定位置燃放的,用于报平安的一柱烽烟,即“平安火”。
2.教材中对“长河”的注释为“黄河”。据国学网陈友冰执笔的《使至塞上》故址、诗意考析:长河,即弱水,又叫张掖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甘州(今张掖市)附近,沿祁连山和合黎山之间的峡谷流向西北,在与凉州(今酒泉市)附近发源的酒泉河汇流后,又在宁寇军(今同城镇)分为数支流向居延海。西边的两条分别叫木林河、纳林河,今已消逝;东边的两条叫弱水,分别流向两个浅海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居延海消逝后,这条长河就成了额济勒草原的生命河,它所汇聚的嘎顺诺尔和索果诺尔两个浅海,使周边的额济勒草原成为阿尔泰戈壁滩上仅存的一块绿洲。
由此可见,对于诗句中“长河”的解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先解释为“大河”。
二、对有关参考书的质疑及解析
1.对“属国过居延”一句诗,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参考书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编者在247页“整体把握”中是这样叙述的:“‘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而在该书第256页《使至塞上》分析(施蛰存)中写道:“第一联中两句十个字,意思是说使者要到边塞去,已经过了居延,进入胡地。”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上)》(总主编/薛金星)一书中解释为:“要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主编陈永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海淀区特级高级教师编写)的解释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笔者在前面谈到本诗的写作背景时已经谈到王维此次出使的目的地是到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凉州”去慰问将士。因此,很明显这句理解为“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是不准确的。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途中经过居延呢”,笔者认为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居延”,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