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冯梦龙三言中历史文人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历史文人形象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历史文人形象   摘要:“三言二拍”中有许多故事涉及到了历史上的文人,尤其是在冯梦龙所著的“三言”中。从具体故事中可以分析出“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特点。结合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也可以分析出这些历史文人形象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历史文人;社会背景   在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下简称“三言”)这三部短篇拟话本小说集中。有许多故事涉及了历史文人的趣闻轶事。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钱舍人题诗燕子楼》、《苏小妹三难新郎》、《佛印师四调琴娘》等等。在这些关于历史文人的故事中,柳永,庄子,王安石,苏轼,李白,等著名文人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这些历史文人形象可以从文本,社会历史,以及作者这三个视角出发来解析。   一、文人的世俗化与神秘化   在“三言”中,冯梦龙为历史人物赋予了鲜活的血肉,他们不再是几首诗或是一幅画,而是真实的世俗化或是神秘化的人。从作品的角度分析,他们有如下特点:   (一)历史文人的世俗化   “三言”中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历史文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使许多文人走下神坛,变成了世俗化的普通人。虽虚构成分很大,但是却令故事鲜活动人。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中,苏轼私自改动了王安石的咏菊诗后,王安石的心理活动是“‘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又想道:‘且住,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寥寥几笔,不仅写出了王安石的心理活动,也让人觉得其心胸略显狭隘,使其成了一个世俗化的人。   如果说在《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王安石的形象尚是教导苏轼,使其明理的儒士。那么在《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丑化了。“王士祯《香祖笔记》十云《警世通言》有《拗相公》一篇,述王安石罢相归金陵事,极快人意,乃因卢多逊谪岭南事而稍附益之。”[1]在正文的开篇,冯梦龙就这样形容王安石:“如今说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这一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后文中提到王安石变法,他排除异己,一意孤行。辞官后,亲眼见民生疾苦,心下万分后悔。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作者都有详尽的描写,如他辞官后在墙上看到贬低自己的新政的诗时,他在心痛之余的做法是“荆公登了东,觑个空,就左脚脱下一只方帛,将局底向土墙上抹得字迹糊涂,方才罢手。”如此情节虽难言真实,但是又确实合情合理,使人感觉大文豪王安石也是同我们一样的有喜怒会难堪的普通人。这种艺术虚构在小说中的运用让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冯梦龙笔下的历史文人,在情感方面,都是情感丰富的普通人,但又和历史人物的性格紧密相关。白居易是个关心民生疾苦,同时又重情义的人。这一点从他为早年恋人所写的诗歌《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中便可看出。他缅怀女儿的《重伤小女子》和他的新乐府诗等等,无不显示出他重情义的性格特征。在《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一文中,白居易虽然只是配角,但是他被关盼盼和张建封之间的爱情和关盼盼的操守感动,为其题诗这一行为,也展示了其细腻的情感世界,和作为普通人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令人读之难忘。   (二)历史人物神秘化   在让一些文人走下神坛的同时,冯梦龙也将一些文人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取材于《庄子?秋水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这则《庄子鼓盆》的故事。这样一句话被冯梦龙扩写成了一则近六千字的小说。在故事中,庄子之妻田氏是个背叛庄子,有些放荡的女人。而庄子则被描写成了神通广大的神秘人物,他能诈死,也能幻化成别人的模样,最终令妻子羞愧自杀。这样的描写可谓完全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庄子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同样的例子,在《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中,王勃所乘之船在江上遇险,他的应对方法是“笑道:‘我命在天,岂在龙神!’……王勃道:‘我当救此数人之命。’道罢,遂取纸笔,吟诗一首,掷于水中。须臾云收雾散,风浪俱息。”王勃在此文中,亦是有如神人,且他文章的最后也圆满升仙。这些事件在令文章增色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历史人物的神秘感。   二、从历史文人窥见社会风貌   在分析了冯梦龙小说中的历史文人形象之后,我们需要分析为何在“三言”中,历史文人呈现了如此的风貌。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其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冯梦龙去世是正是清朝顺治三年,南明尚未灭亡,因此他生活在政治极度黑暗,文化却空前繁荣的晚明。这时的很多社会背景都发生了巨大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