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货输入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洋货输入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洋货输入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各种西方器物的传入,特别是日用百货。从清朝中晚期起,针头线脑这些普通生活用品,逐渐成为每个家庭天天接触不可须臾离开的消费品,在使用这些外来器物的过程中,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      缝衣针      19世纪中期洋货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其中最不起眼的莫过于农妇手中一枚小小的缝衣针。这种极细微的商品在进口货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道理很简单:人人要穿衣,就得用针,当时中国有4亿人,人手一枚针,就是4亿枚。   就像中国传统的土布的质量不敌进口洋布一样,中国的土针也远不如机器制造的洋针,这是外国缝衣针取代土针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土针是怎样制造的?1857年,一名英国人参观了宁波的一家制针工场后描写道:“在那里,你可看见人们用手把长长的钢丝在石头上磨擦,以达到必要的细度,然后截成所需要的长度,并锉尖,而小孩子则拾起这奇异的钢丝,在针上钻孔。”因此,这种手工制成的缝衣针难免粗糙、不坚硬,而且因为产量少,价格自然就贵。于是,一旦人们接触到光滑坚硬、价格低廉的机制洋针,土针被取代就是自然之事。   有记载说,针的大批量进口始于1867年。到19世纪70年代,在沿海城市和轮船通航的长江流域地区,进口缝衣针的使用已经很普及。1874年,江西九江进口了25万枚。19世纪80年代,内地城乡也已普及。如同许多进口的日用百货一样,进口的缝衣针一开始也被人当作奢侈品。一份关于1884年中国的商务报告写道:“洋针在不久以前还当作珍奇物品出卖,现在已经普遍使用了。然而人们还是把它当作奢侈品来买的,每次买的很少,因为这种针是容易生锈的。如果能够用特殊包装法以防止这种缺点,那么这项外国产品的交易便会大大增进起来。”到1891年,针的进口量已达到31亿枚。换言之,这时的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外国的缝衣针。   初期进口的缝衣针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法国。相比之下,美国货更受欢迎。美国的针是用钢制作的,不像英国的针那样容易弯曲和折断;同时,美国针的针鼻是圆形的,而英国针的针鼻是长形的。德国货也很畅销,它分小包出售,包装上印有图画和照片,很能迎合中国妇女的审美心理。   189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缝衣针的进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国产缝衣针逐步代替了进口货,但这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市场上,进口缝衣针的名牌有礼和牌、人牌,国产名牌有冀鲁针、利生针,国产货慢慢取代了进口货。      日用化学品      肥皂、香皂、牙粉、牙膏这些家用化学制成品,最初也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中最早传入的是肥皂。   中国古代的洗涤用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稻草灰中的碱质,用水将它浸泡出来成为原始的洗涤剂;另一种是将皂荚树所结之荚捣烂后制成丸状,用以洗濯。肥皂的传入,使得洗衣服的过程比过去简化得多。肥皂进入中国的最早时间,比较可靠的记载见于1854年英商在上海所作的广告,这些肥皂是供应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使用的。而后,1860年上海的一些洋行开始批量进货,销往各地。   肥皂输入中国后,北方人称之为“胰子”,华南人称为“枧”,长江流域称“肥皂”。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中国商店及小摊上都出售肥皂,但它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洗涤剂,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当时使用肥皂属于高档消费。   1888年,一个英国商人写了一份商务报告,生动叙述了肥皂在广东的销售情况和中国人对它的珍惜程度:“现在,在每家中国商店里可以看到的另一种商品,就是肥皂。甚至在小摊子上,你都可以看到价钱较低的肥皂条。在这里肥皂应该有广大的市场,因为土货品质很坏。但我不了解对于在商店里所看到的上等肥皂会有需要。因为除了少数西人的仆役外,我从没有遇见一个中国人使用肥皂洗脸和洗手,自然在浴堂里是见不到肥皂的,或许高贵的妇女们会用到它,否则除非当作古董,似乎就没有前途了。”   广州是最早通商、消费水平很高的地区,但19世纪末人们依然把肥皂当作奢侈品来使用,中国其他地区可想而知。1889年,广州口岸进口肥皂的数量是4365箱,价值2334英镑,对于广州这样一个辐射整个华南地区的通商大港口来说,进口这么点肥皂真是少得可怜。同样是在1889年,广州的轮船上和旅馆里已出现了小盒包装的供旅客使用的上等肥皂,这可能是香皂。这种包装方式本身就说明,香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密切的联系。同一年,一位在长江流域旅行的外国人看到,一条肥皂被切成32片在卖,普通人是抱着一种新奇的心理在尝试使用肥皂的。   进入90年代,肥皂渐渐畅销。1894年,全国进口了价值38万两白银的肥皂,1913年进口额增加到268万两。这个进口量说明,此时,中国普通市民对于肥皂已经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