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佛教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及诗歌流派影响
浅析佛教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及诗歌流派影响
摘要:佛教自传入中国后,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当然包括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时空观、人生观和死亡观对当时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东晋玄言诗派、晋宋山水诗派和梁陈宫体诗派都将佛教中的教义融合进去,改变了文人们单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关键词:佛教 时空观 人生观 死亡观 诗派
佛教,约在西汉、东汉之交传入我国,起初并未遭到中国本土思想的强烈抵制,反而受到了相当的礼遇。作为一种势单力薄的外来事物,初时尚不能大显身手,故而佛教传播者往往把自己混同于道士、方术,作为?I纬方术的一种来传教,减少了中国本土固有文化思想的排挤。到了汉末三国,统一局面被打破,天下大乱,而各种思想竞相涌现,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的汉族僧人,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汉文化主要思想支柱之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本文试从文学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受佛教的影响略加论析。
一、佛教中的时空观和人生观
在我们所运用的语言中,其实有许多是来自佛教用语,比如“大千世界”、“劫难”、“地狱”、“刹那”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在时空概念上用的。佛教从缘起性空和因果轮回的理论出发,虽然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但仍划分了一系列的时间概念。从宏观上说,“劫”这一佛教术语,意思为“长时”、“大时”,有小、中、大之分,1小劫约为1600万年,1中劫约为3.2亿年,1大劫约为12.8亿年,而从微观上说,“刹那”是劫的相对概念,意为“极短的时间”,1刹那约等于0.013秒,由以上可见,佛教的时空观扩展到宏观世界和深入到微观世界之中。而佛教所拥有的这种时空观念在进入中国后,逐渐改变了儒家文化长期压抑文学创作中自由意志抒发的局面,激发了中国文人自由的想像力和创作力,并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如:“生住无停相,刹那即徂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诗》)、“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谈人生观时,不得不说到“色即是空”。这个词组应该是最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但要去阐释这个概念却不是那么简单,这里的“色”相当于世俗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但又包含某些精神性的东西;“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指不可用言语描绘、阐述或概念认识的非实体性东西,是一个容纳时间、空间的无形场所,通俗点解释,就是说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属于因缘所生,不能永恒常驻,是虚假不实的。佛教从本体上否定了一切事物,但却没办法否认事物的现象存在。于是,便用“幻”来指称现实的种种现象,但这种现象是虚幻不实的。就是这个虚幻不实,造成了社会人生的“苦”。故而“苦”是佛教对人生最为根本性的概括。佛教把空、幻、苦作为人生观的三大核心内容,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生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看看魏晋时期,人们饱受战争残酷之苦、家破人亡之苦、仕途不遇之苦等等,对人生之苦的慨叹成为那时诗人们普遍哀叹的主旋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之十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对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曹丕《大墙上蒿行》)、“人生似幻化,经当归空无。”(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四)。
二、超越生死的观念
一般来说,世俗的一切学说都比较关注人的“生”的问题,宗教却重视人的死亡问题。佛教中有一个“无常”说,指的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生灭变化着的,任何现象都无法保护它的永恒常在。因此,佛经中经常用“朝露”、“浮云”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告诫人们不要贪图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是要去心垢染,勤奋修道。而这两个词也成了汉末魏晋时期的文人在诗文中常用的术语。“命非金石,身轻朝露。”(阮籍《咏怀》十三首之《晨风扫尘》)、“独悲安所慕,人生若朝露。”(潘岳《内顾》)、“感朝露,悲人生。”(陆机《顺东西门行》)、“浮云往自还,悲风动思心。”(傅玄《青青河边草》)、“浮云含愁气,悲风坐自叹。”(傅玄《杂诗》)。
文人们如此大量地运用“朝露”、“浮云”来比喻人生的短暂、飘忽不定,也促使文人对自身价值的思索和反省。
面对死亡问题,佛教为众生指明了一条超越生死的道路,这就是“涅磐”。在大乘佛教中,涅磐不仅意味着死亡,更显示着新生,而这个新生就是脱离生死轮回苦海的永恒常驻的“生”。涅磐说的提出,让文人们看到了死后的光明和前景,但是佛家中指出,每一个生命的轮转方向和去处的好坏,都取决于他前世的德行,来世是否能得到好的福报,取决于你今世的行善积德。当佛教中这种死亡观被中国文人所接受时,文人们既感叹于人生的无常,又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