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皖南有个“欧元村”
正值春花烂漫时节,皖南的槐塘村却显得异常的安静。空空的楼房,紧闭的大门,空旷的道路上少有行人。
下午1点,在丈夫王家林带着泥瓦匠出去盖新房之后,48岁的邱海燕收拾好碗筷独自坐在堂屋里发呆,她拿出自己的手机,翻看微信里小儿子从西班牙发给她的照片,了解孩子的近况,看看他胖了还是瘦了,“27岁了,也该成家了。”邱海燕常常和丈夫念叨,偶尔还会悄悄流泪。
邱海燕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上班,除了没有成家外,基本可以让她放心。小儿子从16岁离家到西班牙,一去就是12年,最是让她牵挂。
“村子里在欧洲打工的人很多,家里也有几个亲戚在那里。”邱海燕说,“孩子16岁时,他的堂哥王震从欧洲回来了,希望将弟弟带到西班牙读书。走的前一天,孩子要到学校看看,我将他送到学校门口,转身离开的时候,我泪如雨下。孩子到西班牙后非常想家,让我买个摄像机将村子和他读书的学校拍下来寄给他,我那天拍了整整一天。”
“孩子毕业了,就留在了西班牙工作。”邱海燕说,现在孩子有两个汽车装饰店,赚不赚钱她不清楚,也没有过问,只要安全,对她就是最大的安慰。邱海燕的侄儿王震在西班牙做得不错,他家新盖的房子就在邱海燕家房后,全西式别墅,仅框架就花了一百多万,院子里还有游泳池和车库,院子大门全部是电动的,车子买了两部,在屯溪还有自己的房子。
槐塘人的“出国潮”
孩子在欧洲,邱海燕却一次都没有去过。她除了会本地方言外,还和很多槐塘人一样会温州方言。槐塘和临近的棠樾村很大的区别就是,这是一个移民村。
上世纪50年代末,温州瑞安县发生大饥荒,一部分人逃荒至此,在当时的棠樾村、槐塘村和黎明村一带定居下来,尤以槐塘村居多。
提起槐塘村的“出国潮”,不得不提郑朝荣和胡克毓这两个名字。郑朝荣是村里最早出国的,他的爷爷二战时去意大利做劳工,战争结束后就留在了欧洲。1971年,爷爷去世后,郑朝荣就出国去“继承遗产”。后来传回的消息,郑朝荣在意大利坐拥惊人财富,“整整一座葡萄山都是他家的,这身家据说在意大利也能排上前十”。
另一个传奇人物胡克毓的经历更具有可复制性。胡克毓文化程度不高,1978年的某一天,他干农活时心情不好,“火起来把锄头一扔就去看报纸”,正巧看到了一条南斯拉夫总统访华的新闻。胡克毓就心血来潮去南斯拉夫大使馆办了签证,落地南斯拉夫后又到了荷兰。通过开中餐馆,胡克毓白手起家,成了棠樾村第一位自个儿跑去欧洲打工并发家致富的村民。村民们无以得知胡克毓在外漂泊这些年究竟淘到了多少金,只知道“胡家没几年就盖了几栋别墅,但他走之前明明和我们一样住土屋”。
于是后来很多人开始效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如潮水一般前往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闯荡。在很多村民看来,在国内做生意要靠头脑、攀关系、看运气,在国外只要勤奋就可以了,于是去闯荡欧洲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自己的孩子应该是第三代了。”邱海燕说。
四十多个儿孙在欧洲
从外面看,这是一栋典型的徽州风格的小楼,里面的装修也极其考究。偌大的房子里,61岁的邱金妹哄着怀里只有13个月大的小孙子王孔瑞,老伴王永玉则出去找村民打麻将去了。老两口刚刚从西班牙回来不久,近几年,他们每年有6个月在西班牙,6个月在黄山。
邱金妹和丈夫是村里较早去欧洲闯荡的村民之一。邱金妹说,新中国成立前,她的父辈在浙江瑞安时,就去意大利做小买卖,新中国成立后回来就没再出去过。1988年她的丈夫王永玉前往欧洲,最先是荷兰,一年后去了西班牙,开中国餐馆。第二年邱金妹带着孩子到西班牙和丈夫汇合,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现在生意都交给孩子们打理,我和老伴退下来了。”邱金妹说,“想去就去,两头跑跑。”
在老两口看来,国外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和生活习惯。“在家里更自由,白天打打麻将,晚上可以去村中间的广场跳跳舞。”
透过一栋徽式小楼硕大的不锈钢门,罗银柳老人独自坐在阳光下,用手指着书上的文字,大声诵读着圣经,方言夹杂着年迈,口齿有点不清,这是老人一天最大的精神寄托。92岁的罗银柳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但她的孩子们却远在欧洲。
老人有多少孩子在欧洲闯荡,连她自己都数不清楚,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四十多人分别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楼房都是孩子们盖的,很宽敞,也很漂亮,如今只剩下她和一个保姆住在里面。唯一能够安慰老人的是,每年总会有孩子从欧洲回到家中来探望她。除此之外,她只能戴着眼镜,从屋子客厅墙上的相框中寻找孩子们的身影。
别样的留守儿童
说起孩子,罗银柳老人除了孤寂外,还是蛮自豪的。村子中央的槐塘小学就是自己孩子捐钱建造的,那时的槐塘小学,是歙县最好的乡镇小学之一。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槐塘小学已经没有了往日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